更新:2025-06-29 16:43
首映:2011-12-31(中國大陸) / 2008-01-18(西班牙)
年代:2008
時長:108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6.7
觀看數:79915
來源網:三年在線觀看網
深度謎案:《牛津謀殺案》:人心無法被數理推定
牛津殺手講的是發生在牛津大學的一系列謀殺案,由教授S和學生M聯手憑借數字和邏輯試圖找出真兇的故事。
故事俗不俗套,情節精不精彩暫且無視好了,至于那些個邏輯學和數字理論也都不在討論范圍,來玩人物Profile吧。
關于學生M
我堅決的認為,這娃從開始的糾結在俄狄浦斯情結(或者說三角關系情結)上,到最后通過案件的解決繼而圓滿的“弒父”,解決了性蕾期進入同性期時候留下的癥結,這片講的不就是這個么。
萌芽期的男童從對異性母親感興趣,而排斥同性父親,形成三角關系的俄狄浦斯情結,到慢慢轉而與父親親近,向其學習如何做個男人,進入同性期,從而圓滿解決俄狄浦斯情結。
學生M對教授S的仰慕、追隨、取悅、渴望被接受,體現了他與父親近、接近父權的渴望。
而期間的發生爭執、否定與奚落,又呈現出M排斥、報復同性父親的一面。
劇中一段基于心理學上對罪犯的假定,這樣說的:
“罪犯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摻雜著報復的渴望的混合體”
“還有強烈得多的歸屬你的世界的渴望,S,他希望你接受他,他在試著取悅你,好像他剛開始墮入愛河”
強對比的所在。美片看多了,英式英語,英美文化沖突,在片子前幾分鐘全面的呈現出來。。。
沒想到牛津到了現代,還是帶著高尚的學術氣質,總覺得和幾百年前的牛津一樣,立在那里。。。里面那偵探,第一感覺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筆下的潑洛形象。。
總之被萌到了。。被數學家的氣質言談思路給萌到了。。。自戀的自我推理。。。
好看!
這部電影通常被貼上的標簽,是懸疑、驚悚,但就像片中的經典話語“can we know the truth?”,當你之外的其他人把這部電影貼上懸疑、驚悚,就是懸疑、驚悚嗎?
這是一部有著有關犯罪內容的影片,我想這是沒有異議的。 就犯罪角度上來看這部影片,它給我們對犯罪帶來了一種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何為“犯罪”,不解釋,但犯罪的罪犯最擔心的是什么,影片中的原話是“對于罪犯最大的危險,不是對過去事實可能性的調查,而是,將來可能出現的麻煩“,遮遮掩掩的說了一堆話,到底在說什么,其實是在說:過去或是現在,如果我能夠成功的去實現,我可以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進行我的犯罪行為和活動,這是沒有任何危險存在的,真正危及我的是我的將來,我要承擔、擔當和負擔法律對我的制裁,正因為此,我們通常會在新聞上看見,被抓捕歸案的犯罪份子,痛哭流涕的說自己后悔,可笑的是當初他在犯罪的時候,他自己怎么也不覺得他后悔,就是因考慮到事情將來會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后果和責任,這世上因而才有”三思而行“這句話的存在。
(整理舊稿,將影評書評都放到豆瓣上來)
事實上我非常害怕談維特根思坦,就如同大部分時候我害怕談黑格爾一樣。他的《邏輯哲學論》我翻過幾頁,之后一直與《小邏輯》《哲學史演講錄》一起被閑置。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因為我從事程序員行業的緣故,許多時候,邏輯對于我來說,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恐懼,恰如對于未來和時間。生命有著太多的可能,所謂循環因果只不過是無數巧合之后的人為歸納,太多的哲學家沉迷于此道因此而神經錯亂,所以我自始而終地認為邏輯最終以及唯一能證明的就是邏輯的扯蛋,因為經驗總是在告訴我們,你不能說假如怎么樣然后怎么樣,或者如果怎么樣然后就怎么樣,因為沒那么多如果。機器思維的精精髓在于假設大部分條件都成立,這就意味著無論多么嚴密的邏輯都存在著未知的可能,這種可能在大部分機器編程語言中,經常借用一個語句叫Catch來獲取,但事實上它獲取的只是一個籠統的概念,用人類語言來描述就是:我想你可能這么干了而且被我抓到了,但是我不支持你這么干,所以你只好給我歇菜。看,這就是事實上就如未來一般的不可確知
《深度謎案》,2008年的英國電影,但居然到2011年12月31日才在中國上映。昨天在大光明看了這部電影。由在《指環王》中扮演甘道夫的John Hurt 和扮演弗羅多的Elijah Wood出演牛津的教授和研究生,二人合力追查發生在牛津大學的連環殺人案。此片應該算是懸疑偵探片中循規蹈矩的好好學生,沒有太多出格的動作,但是在同類型題材中也算出眾之作。所借助的特殊道具就是片中穿插的數學知識,以及最后盡管真相大白卻使人仍有回味的感覺。
說實話我不知道應該評他多少分,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被愚弄了,一只蝴蝶可以在地球的另一邊刮起一陣旋風,最后的結局突然讓一切都明朗,又讓一切都那么。。既不能肯定有不能否定。。也不是磨凌兩可。。腦子有點亂。。。
深度謎案:《牛津謀殺案》:人心無法被數理推定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60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