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8 02:35
首映:2011-01-20(美國)
年代:2011
時長:93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8.2
觀看數:96347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尼姆計劃”極富創意的紀錄片片 一部關于“人”的紀錄片
記得一位學者曾經說過,西方倫理學的基礎便是將心比心的Golden Rule (在中國也就是儒家所謂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因而任何一部關于動物的紀錄片,在某種程度上便都是一部關于人的紀錄片:它們在總體的層面告訴我們動物與人類到底有多大區別,在個體的層面講述著影片中形形色色的人與動物的故事,但顯然更重要的是,它在自我的層面,讓我們反思我們自身對于所謂“人性”的理解。
所以,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讓人看著很感傷的片子。尼姆從一開始其實便只是一個實驗品,只不過是一種從人類的角度來說待遇較高的實驗品,而后來被拋棄進了醫學實驗室之后便是一個境遇很差的實驗品,但無論怎么說,他從一開始便只是我們的工具與玩物。就影片而言,它給我們留下最深印象的其實并不是尼姆做手語的能力,而是當一個黑猩猩被從小當做人類來培養之后在他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那種人類的能力與意識。也就是,尼姆或許并不懂什么是人,什么是黑猩猩,但在他的“腦海”里曾經把自己作為人類家庭的一員,因為這是他成長的地方
人類,可能是地球上最孤獨的物種。 異軍突起的超高智商,在地球上再無可以匹敵的對手。 然而,很多人忽略了一支人類的近親。近到什么程度?它們與人類的DNA相似度將接近99%。
在《猩球崛起》中,一只由人類撫養長大的高智商黑猩猩凱撒,帶領被壓迫的猩猩們向人類發起反抗,并最終成為猿族首領……而現實中,有科學家真的嘗試過將黑猩猩“人化”。把幼年黑猩猩當成人類嬰兒來撫養,用人類母乳喂養,并教它用手語溝通。它會成為一個“人”嗎?這個實驗會成功嗎?
紀錄片《尼姆計劃》講述的
五星給尼姆,本來結尾硬要升華說尼姆原諒人類想扣一星,后來想一想這是研究者的自述,并不代表本片的立場,對呀,本片的立場在哪兒呢?
尼姆不會說話,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參與人員的回憶,也沒有過多記錄尼姆的成長,正如有篇短評所述,研究框架松散無序,試驗設計漏洞百出。導演沒有批判沒有傾向,甚至看似是在為研究背書,實則把人類的丑陋自負血淋淋地攤在你的面前,讓我們再來看看最后研究者自以為是的一句"他原諒我們了",是不是格外好笑?
列位看官
即使是紀錄片也始終無法擺脫主觀描述,歷史影像資料,采訪的各自說辭,這些的剪切拼貼,足以顯現個人觀點。我們看見的不是事實,只是帶有個人標簽的敘事,是被認為需要知道的部分,是自己所愿意相信的東西,是立場的重疊和累贅,有時甚至只是情感的意淫。
紀錄片呈現的微觀世界多么像畢加索的抽象主義,各種元素相加相減,拆分又重組。紀錄片本身是導演對Nim一生的敘述,其中又有Nim在成長的過程中遇見的不同人們敘述,它們有時相互矛盾,有時契合著證明,當然Nim作為一只具有高度自我意識的猩猩也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立場。人們站在各自的立場隨意規劃一只本應該隨母親長大的動物的生活,用不同的眼光判斷,出于相異的目的利用,感情的付出,實驗與人性的悖論,無疾而終的關懷...人類世界各種觀念的產物,如同絲絲縷縷剪不斷理還亂的束縛,裹住原本自然真實有力粗野的生命。Nim的悲慘境遇是集中的體現。但人類強大的立場,立場所延伸出的觀念何嘗不會束縛自身?其中印象深刻的還有紐約大學靈長類動物實驗中心的教授,他負責用猩猩進行疫苗的研究
“尼姆計劃”極富創意的紀錄片片 一部關于“人”的紀錄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9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