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31 16:25
首映:2010-10-12(中國大陸)
年代:2010
時長:87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6.7
觀看數:32781
來源網:三年網
“外灘佚事”講述上海的歷史和傳奇
《外灘佚事》以獨特的視角來講述外灘的歷史,主要演繹了葉澄衷、赫德、李香蘭、杜月笙和周璇這五位傳奇人物的經歷。這五大主角十分具有代表性,濃縮了外灘中、外、官、商、黑幫、明星等多元身份。
影片中有一幕讓我印象十分深刻。晚年的赫德在種種誤解和不滿中告老還鄉,為中國人留下了一句振聾發聵的歷史箴言:“如果中國選擇變革,她將成為世界的領袖;如果中國不能變革,她將淪為列強的奴仆”。令人感到遺憾的是赫德于1911年9月20日病逝,未能看到辛亥革命的開展。
胡智鋒,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處長,《現代傳播》主編,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長兼秘書長。
昨日(8月20日)晚9點30分,良友記者來到了胡智鋒老師的辦公室。這么晚,胡老師依然在加班,他說:“他昨晚剛剛從日本回來,看到了周兵老師的《外灘》,感到非常震撼。”那么,《外灘》讓這位紀錄片界的領軍人物震撼的原因是什么?胡老師給這部紀錄片做了很高的評價。
記者:為什么您看完《外灘》之后會覺得很震撼?
胡智鋒:
出乎意料
首先是出乎意料。通常大家眼中的外灘,很可能是對它的城市建筑、當地的生活方式、其歷史沿革的關注,這也是常規紀錄片的一個思路。大家常常把外灘和一些景觀性的東西連接在一起,外灘是一個城市的名片。
我覺得紀錄電影《外灘》非常獨到,讓你意想不到。剛一看讓你不知道這是一個序曲,之后發現整部片子都是用真實再現的方式把與外灘有關聯的非常重要的歷史人物作了一個梳理,也就是說它更多探究的不是外灘的外在景觀,而是外灘所附著的那種人文的、更深層次的記憶
電影敘事對周兵來說,還陌生得緊,所以怎么看都是像電視散文之一路;不同的是,演員出聲了。更壞的是,周兵對于上海歷史的把握,太過淺易,令人失望。
在上海這座城市的眼里,這些人都是孩子。
葉澄衷這孩子,濃縮了江南人特有的聰明和勤勞...
赫德這孩子,濃縮了西方文明在上海受尊敬的原因...
杜月笙這孩子,濃縮上海灘專有的冒險精神...
李香蘭這孩子,濃縮了曾在上海一閃而過的恐怖民族主義。
無論什么勢力曾經來過,沒有強大的正面影響,你都無法改變它,它只會是那個特立獨行的上海。
周兵這孩子,代表了真正電影人的聰明,和誠實。
看完這場2010 MIDA 白玉蘭國際紀錄片獎影展的華麗開幕大片,有一種穿越時光隧道,回到幼時學校看包場電影的感覺:主旋律,宏大敘事,人物性格黑白分明,對歷史事件的解讀也大多立足于強大的官方語境上。而這樣的電影我離開學校后就多年沒有機會再看。
不清楚這位導演是否是上海本土人士,或在上海曾經生活過一段時間。這么說不涉及地域偏見,只不過個人覺得對于上海這座城市以及曾經生活在這里的各色人等,導演對于他們的性格,環境,生存法則,大都相當陌生。模式化的厲害,拍出的片子也果真不像上海。
原本不想寫這篇影評。但當我看到周璇這樣一個身世個性都很復雜的亂世名伶,活生生被拍成了北方小媳婦。李香蘭這樣一位大時代背景下的歌壇尤物,成了時時拷問自己內心國籍的臺灣腔小蘿莉。實在是不能忍啊。甚至,連上海灘一代聞人杜月笙杜老板,都難逃掙扎的內心戲,哈哈,真叫人情何以堪。一代流氓大亨的霸氣,硬氣,豪氣,卻哪里有?倒叫浪費了金士杰這么個好演員。
遑論結尾時一大串莫名其妙轟然響起的交響樂。配樂和電腦特技,是這部紀錄片的硬傷
葉澄衷捐錢造橋使得地價暴漲這招,實在是高,片尾最后出現了的澄衷中學,竟也讓我一陣唏噓。杜月笙原來叫杜月生,竟然最早是黃金榮手下。周璇原來流過產,離婚之后再無丈夫……
張廣天的音樂,郝平跟金世群的加入都讓這戲很戲劇,呵呵。
110313晚外公家
“外灘佚事”講述上海的歷史和傳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9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