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5 18:45
首映:2011-04-01(英國)
年代:2011
時長:114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5
觀看數:47265
來源網:三年網
“殺死波諾”什么殺死你的青春
“謀殺”波諾
[殺死波諾]Killing Bono
導演:尼克·哈姆Nick Hamm
主演:本·巴恩斯Ben Barnes/羅伯特·希恩Robert Sheehan/克里斯滕·里特Krysten Ritter/皮特·波斯爾思韋特Pete Postlethwaite/馬丁·麥凱恩Martin McCann
類型:喜劇
出品:派拉蒙
上映日期:2011年4月1日
在搖滾興盛的愛爾蘭,一心想成為明星的的高中生尼爾·麥考密克(本·巴恩斯飾)在學校組建了樂隊The Hype,可不久主唱的位子就被好友保羅(馬丁·麥凱恩飾)搶去,氣憤之余尼爾和弟弟伊萬(羅伯特·希恩飾)自組樂隊。可誰都沒有料到保羅成為了波諾,而The Hype就是日后聲名遠播的U2樂隊……
估計是受了大衛·芬奇的啟發,這年頭大家對名人發家致富故事都不愿放棄挖根刨底的好奇心。這回執意掘墳的是愛爾蘭著名樂評人尼爾·麥考密克,本片改編自他的自傳體小說《我差點成為波諾》。尼爾的用心路人皆知,無非借著U2的大名將青春時期的羞澀往事再抖落一番,賺得眼球之余自己也好一泄積憤。影片除了再現上世紀70年代校園音樂的盛況空前外
尼爾:“你不覺得他們是在裝蒜嗎?他們得到了他們想要的一切,可他們居然還在唱:我還沒有找到我尋找的!”
伊萬:“他們只是得到了你想得到的!”
(電影中麥克考米兄弟的對話)
《killing bono》講述的是一個和著名搖滾樂隊U2有關、但直接關聯不大的故事。因為U2是這么多年來我最喜歡的一支樂隊,所以對一個以“殺死主唱”命名的電影,也稍帶發生了些興趣。我還記得,這似乎是好友第一時間向我推薦的一部電影。
電影講述了U2樂隊高中時期同窗的故事。neil(尼爾·麥克考米)是故事的主人公,他是bono的同學,有個叫evan(伊萬)親弟弟。尼爾喜歡音樂并堅信自己注定會成為一名搖滾巨星,他下定決心和自己的弟弟伊凡一起做專輯、開露天演唱會、成名成家。為了和bono一爭高下,他賭氣的拒絕了bono邀請自己親弟弟加入U2(那時還叫hype)的建議。
關于U2,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他們的事業發展如日中天;而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則命途多舛、屢遭不順。尼爾有自身的問題,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得意忘形等
搖滾樂隊的紀錄片總帶著那么點煽動性。幾個年輕人,學校畢業,無所事事。在酒吧、街頭或者音樂現場偶遇,機緣巧合下擦出靈感火花。然后就是第一次合練、第一首作品、第一次登臺、第一張EP、第一份合同、第一張專輯、第一次巡演……傳奇就此誕生,就在我們平日走過的路上。
大學的時候看完這種片子,我還會抄起吉他撥拉那么幾天,意淫自己面對Live House 洶涌的肉體海洋,面前一排精巧的效果器。我給自己設計了無數絕妙的開場詞和結束語,但歌兒卻一首都寫不出。后來,那把吉他壞了,音再也調不準。而它尚能歌唱的時候,我基本連弦都按不住。
這就是了。年輕總有做夢的權利,也有只靠夢想就能快樂的權利。然而時過境遷,夢想總要放下,生活在你面前愈演愈烈。你總要有一天面對和承認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平庸,改去追尋其他更適合你現狀的東西。
Killing Bono 就是這樣一部搖滾歷史上罕見的反英雄電影。U2 是朋克運動之后,搖滾圈最重要的樂隊之一。你無法忽略他們,奧巴馬就職的時候甚至都邀請U2 來演唱。當這樣一支天神樂隊的高中同學
喜歡這種精致的片子,沒有鴻篇巨制的羈絆,沒有對明星的期待,沒有說教,用黑色幽默表達一段青春,舉重若輕,潤物無聲。好的電影可以帶你的靈魂踏上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一路隨劇中人情感起伏波折,不經意間屢屢見到自己的影子,這種愉悅感絲毫不亞于真的登上飛機拎起行李去跋山涉水。
青春應該是什么樣子的?那么多緬懷青春的電影都在大談初戀,太多無處安放的荷爾蒙應該不是青春的全部。青春還有很多重要的特征,不知天高地厚的驕傲,不計后果的倔強,堅信夢想總能實現的偏執,還有無知無畏。
Neil是個把一切都搞砸的Loser,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自大狂。因為堅信自己能組建最偉大的搖滾樂隊,替弟弟Ivan回絕了成為U2樂隊貝斯手的機會。他和Ivan組建的樂隊卻因為他與一個個唾手可得的機會擦肩而過,不愿做U2的跟班而拒絕Bono的幫助,不肯出讓自己的單曲給不喜歡的歌手,回絕了做U2樂隊表演嘉賓的機會,經不住誘惑睡了老板娘被老板趕出樂隊(這個確實Low了點).......幼年好友Bono的事業蒸蒸日上,自己卻一名不文,還被得知真相的弟弟埋怨
“殺死波諾”什么殺死你的青春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9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