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時很小時看過,現在沒了印象,想了想就下了重看。
哎,要是我將來結了婚有了孩子,這片子我絕對不會放給他看。為什么?很簡單,龍子太郎太莽撞沒腦子,我可不想讓孩子思維這么簡單;而且這孩子老是在犧牲身邊人來成就自己的事,難以想象忽略掉最值得珍視的身邊人會是什么樣子,絕對不能養成這樣的行為習慣。
不顧及年邁的奶奶,只知道自己去玩;想找媽媽就一下子跑了,沒個計劃安排的;還愛輕信他人,差點被紅鬼吃了,還不吸取教訓又被財主騙了;知道財主婆騙他,也不動動腦子,忍耐幾天把稻子打好再說,背著一大捆稻子方便,還是背著一大堆谷子方便?光想著湖水流下去好灌溉莊稼,卻沒想到大水沖下去可能會造成一場災難。
還有很多小細節,傳達的思想不對勁兒,就不一一列舉了。難怪小時候看過沒印象,選擇性遺忘啦。相較之下,還是國產片好看。

在bt上下《魔術師與兔子》的時候,是跟《龍子太郎》放在一起的種子,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了再說。
1979年的電影,在畫面和色彩上很有那個年代的感覺,音樂是典型的日風,題材卻是中國人擅長的主旋律。不禁想起《寶蓮燈》,同樣是歷盡千辛萬苦救母的故事,《寶蓮燈》的經典不容置疑(當然指的是很早以前的那部),而《龍子太郎》卻不盡如人意,就算神話故事也總該有點邏輯性吧。尤其從一個成人的角度來看,龍子懶惰、沖動、莽撞、不懂事、不動腦、不虛心,仗著有點蠻力就橫沖直撞,事情想到就做,不考慮后果,自高自大,自以為是,實在不是一個孩子可以學習的好榜樣。
說實話,我看著看著就睡著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感冒的緣故,可我也的確提不起興趣。看到龍媽不顧自己安危幾次去撞山,實在難以理解,這孩子還真忍心哪。最雷人的是,龍媽最后恢復人形,竟是全裸上陣,上半身看得一清二楚,感情日本小孩就是這樣從小接受性教育的阿。

懷孕的母親因貪食大家的飯團,被責罰成龍,龍太郎在尋母路上幫忙助人,母子終相遇,共同攜手除堤抗旱,解救了百姓們的田地!母親最終還了惡因,化身回人,母子可以幸福的在一起!
這部動畫電影是我童年時的記憶!畫面精美,脈絡清晰,情節簡單易懂:好吃懶惰的龍太郎當得知母親受罰變成龍后,便毅然踏上尋母之路,一路的艱辛磨難,最終使他成長為堅強勇敢的男子漢!這不經讓我想起那首叫《星仔走天涯》的日本兒歌:
就算寒冷大風雪落下
能夠見到他
可以日日見到他面
如何大風雪也不怕
我要 我要找我爸爸
今天看來,這絕對是一部主旋律的動畫片,比雷鋒還雷鋒。
集體主義精神,是日本小表弟一貫強調的。這也難怪,在那樣一個山多地少、資源匱乏的國度里,如果沒有集體主義精神,大和民族早就滅亡了。
太郎的媽媽懷著他的時候鬧海口,把僅有的三條本應該全村男勞力共享的魚(三條魚大家分吃,沒錯的哦),都給吃了,結果變成了面貌丑陋的巨龍。為了把太郎養大,媽媽挖掉了自己的兩個眼珠給太郎當奶吃。
最后,太郎幫媽媽完成了集體主義壯舉,太郎媽媽終于變回了人型。今天看來,這部片子依然讓人感動!
當年,讓俺這個懵懂少年興奮的不僅僅是龍子太郎的力大無窮,還有結尾太郎媽媽變回的人型。她可是一絲不掛、光溜溜的哦!
不過,今天看完電影才發現,以前看的片子刪除了正面全裸的鏡頭!哈哈,到了這把年紀總算飽了眼福!
2017-4-27 20:50
#老電影# 《龍子太郎》(1979)。
很多人兒時看過的第一部進口動畫。 而《龍子太郎》也的確是中國正式引進的第一部日本彩色寬銀幕動畫片。它是日本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松谷美代子根據民間故事寫成,東映動畫公司于1979年將之制作成彩色動畫片搬上銀幕。
小時候看的時候記憶最深刻的莫過于變成龍的媽媽了。巨龍從湖中出現那一幕震撼又凄美。
長大才知道這部動畫的中國配音陣容,今天看來上譯廠丁建華、劉廣寧、于鼎、畢克、邱岳峰、趙慎之、李梓、施融、尚華這樣的頂級配備,完全不亞于一部進口大片。
晚飯前重溫一遍經典,依然如久遠的兒時那般哭了個痛快,塵封的記憶中懵懂的感動在30年后又一次聽到這么多熟悉的聲音那一刻蘇醒,昨天,永不再來[淚]。

【龍子太郎】精益的冒險片 這孩子真不招人待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0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