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德國電影節的宣傳冊上看到這幅海報:一個年輕男子手握一本書,站在山崖上,張開雙臂呼喊,像只振翅前鳴叫的小鳥兒,前面是幾顆干枯樹枝矗立的山野。這張黑白底色、構圖簡潔、留白最多的海報,在一排彩色海報中格外顯眼,海報下寫著電影的名字——《鄉歸何處》,此外還有一個直譯名——《另一個故鄉》。
突然覺得這畫面似曾相識。這種奮力掙脫束縛、肆意吶喊的感覺,哪段青春沒有經歷過?有句話說,不曾深夜痛哭過,不足以談人生。而我說,不曾振臂高呼過,不足以談夢想。追夢的過程何其艱險,需要掙脫樊籠、奮力一搏。追夢的旅程又何其暢快,值得奮不顧身、傾其所有。隱隱覺得,這會是一部關于夢,關于心靈追求的電影,吸引著我一睹真容。
電影四個小時,舒緩而悠長,但敘事緊密勾連,人物刻畫細致入微,情節鋪墊環環相扣,絲毫不顯拖沓。如詩如畫的田園生活,和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青春的悸動和苦澀的失戀;夢想的激情和理想的覆滅;不能遠行的痛苦,和被迫離鄉的無奈;生之艱辛,和死之愴然;心之自由,和現實枷鎖;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當兩個裸體的德國姑娘Jette和Florinche在山坡草地上翻滾的時候,導演似乎隱形地在銀幕上打上了“純凈”兩個大字,跟庫斯圖里卡的《生命是個奇跡》的男女主人公從屋里翻滾到草地最后滾進干草垛,以此來講解“天人合一”一樣,仿佛這是某種田園牧歌生活的幻覺。扯遠了,當畫面上出現草原和馬車,出現葡萄園里摘葡萄的農夫農婦以及年青的姐妹,當莽撞少年手握一本書,站在山崖上,張開雙臂呼喊的時候,德意志鄉村史詩拉開了序幕……他們兄弟和她們姐妹成為彌漫著“自由”和“鄉愁”主旋律的故事譜寫者。
曾經看過李劍鳴的論及移民的話,意思大致是移民到美洲的歐洲平民并不一定是最貧窮的,而是最不能承受當地的痛苦的。一個人的忍耐力也決定著移民。雅克布的大哥就是這樣,并不一定是在經濟最困難的時候,各種因素疊加,導致了19世紀中葉,中歐地區的移民。對美洲的美麗傳說,當時確實遍布各種書籍之中,天真的未去多大洋彼岸的人,總是在書中描繪著美麗的故事。雅各布就是典型的沉浸在書中的人。電影中最真實的就是,天真的知識分子想著,我要把思想以外的東西都拋下,不要像其他人那樣把農具全部帶上。故事的幸運之處在于,最終移民的是大哥,伴隨他而去的是可以耕田的農具。雅各布的結局是典型的德國思維,科學才能帶來自由。這也是德國19世紀后期迅速的崛起的重要原因。其實,在十九世紀,每一個流失大量移民的貧窮國家,盡管在土地十分緊張的狀況下,也在盡量阻止勞動力的流出。故事的結局,多多少少也是政府的觀點吧。

【另一個故鄉】故鄉即是彼岸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