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于華麗的美是死亡的征兆,杜甫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或許也是說這個庸俗的人間其實是根本沒有仙樂的,因為沒有樂土,何來真人,沒有真人,何來仙樂。

片中的鋪張,看到這樣一段:《孤獨的迷宮》帕斯:一些法國社會學家把節日視為一種禮儀的鋪張。多虧了這種揮霍,一個集體才能得到上天和人間的羨慕。……揮霍過度和能量浪費表明了這個集體的富足。那種豪華是健康的一個證據,是豐盛和權力的展示。或者是一個魔幻的陷阱。因為借助浪費期待通過感染吸引到真正的富足:錢能招錢。灌溉過的生命繁衍更多的生命……揮霍吸引或者挑起富足,這是一種投資,跟其他任何投資一樣。只是這兒的利潤不能衡量,也不能統計。它是為了贏得力量、生命和健康。從這個意義上說

是一個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故事。
農民們好辛苦,好可憐的。為一點點錢,替皇室賣命。
皇室那些不成器的東西,小孩子仗著自己是子爵,到處搗蛋。
這些都只是側面略過。
這是一個按照三一律精神編劇的電影。
聚光燈打在瓦泰爾身上。他對皇室的無禮,他對農民的的體恤,他自己內心的無奈與辛苦,因為他最懂得這世道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他說,
“他以為這一切都是自動運轉的嗎?”
“六千萬的煙火換來馬夫的喪生”
“我不是歡樂大師,我不能再為皇室效勞了”
他看中了烏瑪瑟曼,烏瑪瑟曼也理解他。
所以當大風停止時,她沒有笑,卻是哭了。
愛情無望,信仰受辱,
所以在獲召入宮的那一刻,瓦泰爾卻自殺了。
我還是喜歡片名叫“瓦泰爾”。
那些“巴黎春夢”之類的名字,雖然也沒有錯,但都規避了主題。
波旁姐妹花字幕組,大鼻子瓦特兒。
為什么這里面的人物說的是英文?明明標題和演員介紹都是法語,這個有點讓我出戲,還以為看錯版本了呢。
自由?為盡職責?有人否認第一點(瓦特兒自殺的理由),從史實角度來講,可以這么任務。但影片畢竟不是刻板反映現實,如果不是為了第一點:自由!電影為什么要刻意表現親王賣了瓦特兒,太陽王對生命的漠不關心,仆從告訴瓦特兒他將被帶去凡爾賽宮時他的萬念俱灰?等等之類。為什么要刻意讓瓦特兒在寫給安妮的紙條中突出自己的不自由?
這個所謂的庫德王子,應該就是那個年代法國最偉大的統帥孔代公爵吧,電影里暗示親王在路易十四即位初期起兵反對過他,不知是不是因為胡格諾教徒還是投石黨運動的波及。至于蒂姆羅斯演的寵臣洛尊諾,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最牛叉的事跡就是能讓上至皇室下至妓院的女人迷得要死要活。雖然史載這哥們身高不到1米7,可卻泡上了太陽王的姐姐,而且讓大郡主不聽國王和皇室的勸阻執意下嫁小她五歲的洛尊諾。《法國歷史軼聞》里說,“他對女人所采取的態度是:哪個女人對他愈是無動于衷,他對她就越親切殷勤;哪個女人對他愈是愛慕,他對她愈是厭煩惱怒甚至仇恨。”不過后來他玩大發了,居然沖著太陽王的情婦孟德斯龐夫人傳眉送目,被拒絕后又當著宮廷貴婦的面對她大肆凌辱。因此被太陽王打入監獄。在監獄里這哥們裝作迷途浪子,暗地里挖隧道多次逃跑。據說有一次他玩著隧道居然通到了他的前任財長富凱的牢房里。這位富凱就是當年富可敵國的寵臣,本片主人公瓦特爾也就是跟著他籌辦富凱那有名的沃宮宴會出的名。不過就因為富凱太有錢了,樹大招風

“巴黎春夢”熱拉爾·德帕迪約新作,華麗袍子下的虱子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