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17484
1956推薦,《祝福》影視改編分析
我覺得電影存在的意義是化繁為簡。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更應如此。感謝桑弧先生的這部作品,我相信這部作品可以讓許多看不懂魯迅先生的作品的人瞬間明白其中所講。演員白楊所飾演的祥林嫂我覺得最出彩的地方莫過于捐過門檻后的表現。不是大步流星,但依走路帶風,高興的仿佛飄了起來。將舊社會女性走路的習性拿捏得很到位,并沒有因為太過高興而忘記角色本身的人物設定,也并沒有因為角色本身的人物設定而將高興演的死板。音樂很符合當時五十年代的設定。放在一部老片子里即使現在看也不會覺得過時
魯迅一直是我心中必看而且必須無數次刷的作家,他的作品總是高度濃縮,三言兩語說不清,而且每經歷一些什么都能從中看出新的東西。或許是我比較愚笨,難以參透其中的真意,只能在生活的打磨下一點一點感受、了解,卻總是隔了一層霧,看不清晰,不能完全清楚明白。
觀看過程中完全沉浸在祥林嫂的人生中,心酸難過,沒有奔頭,不知道生活為什么這么艱難,也不知道明天在哪里,是什么樣子,渾渾噩噩,得過且過。等到實在過不下去了,才來問一句:命運到底是什么?怎么做才能讓它好一點?愿意為此付出千辛萬苦,但連付出的機會都沒有。這時候看到某些彈幕,說祥林嫂“活該”,說賀老六一開始沒逼祥林嫂“不是男人”,怒從胸中起,卻一句話也說不出。嘴笨干著急,又覺得這種人跟他說了也說不明白。
想想就覺得自己沒救了,只會默默承受,無力認清社會更無法改變。完全被動,什么時候才能主動起來呢?
舊社會是人吃人,愚昧像風氣一樣瀰漫在每個人的氣息里。魯迅怪不得是文學里有力的一支旗桿,他把這種腐朽完整地表達出來,我正納悶著到處都麻木不仁,清醒不就死路一條嗎?那即便是跟著走的普通老百姓也不見得有路可走。魯迅也不容易,不容易啊…… 我覺得魯迅不製造衝突,因為他寫的不是小說,不是虛構,毛筆里滴得出血,字字印證了黑暗裡的真實。片尾說,這樣的時代過去了,和旁白一樣,只是旁白。可是這一段見不著陽光的時代,折斷了中國人的魂。新時代真的到來了嗎?
猶記得有個語文老師口中說出的對于悲劇的定義,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你看。
對于本故事的了解僅限于高中語文教材的內容,現在還記得的只剩那句“我真傻,真的”以及“我叫阿毛去剝豆”,今日偷閑看了電影,比當時的震動大得多(雖然當時好像并未受震動,可能年紀尚淺,無法沉下心來體會文字所蘊涵的內容之深意)。
建國以后一段時期老電影的一個共同點好像就是總有著和諧的BGM,而且普遍以二胡、琵琶、簫等中國傳統樂器居多,以及穿插的風景鏡頭有一種相似的共性,雖然不太懂攝影,講不出專有名詞
1956推薦,《祝福》影視改編分析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10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