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是魯迅先生的名著,經過夏衍先生的電影化再創造,形象的再現了主人翁--祥林嫂,這個被封建勢力活活扼殺的悲劇典型。
夏衍先生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表現手法,營造出一幅幅具有古典的詩情畫意般的意境。如早春時節祥林嫂在小河邊洗菜的畫面,就饒有“春江水暖鴨先知”的韻味,以此來烘托她短暫的松弛的心境;在影片結尾處,孤苦伶仃的祥林嫂在富戶人家一片祝福聲、爆竹聲中逝去,也與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著類似的對比效果
那些只顧著自己為自己求得祝福,卻不曾真心祝福著他人的人們,在可靠的墻壁,堅實的墻壁里度過余生,墻壁不留余地地將祥林嫂和社會分隔了,分隔了“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
一個人吃人的社會,哪里會有一個善良樸實的人的立錐之地呢?
祥林嫂的悲劇。

魯迅一直是我心中必看而且必須無數次刷的作家,他的作品總是高度濃縮,三言兩語說不清,而且每經歷一些什么都能從中看出新的東西。或許是我比較愚笨,難以參透其中的真意,只能在生活的打磨下一點一點感受、了解,卻總是隔了一層霧,看不清晰,不能完全清楚明白。
觀看過程中完全沉浸在祥林嫂的人生中,心酸難過,沒有奔頭,不知道生活為什么這么艱難,也不知道明天在哪里,是什么樣子,渾渾噩噩,得過且過。等到實在過不下去了,才來問一句:命運到底是什么?怎么做才能讓它好一點?愿意為此付出千辛萬苦,但連付出的機會都沒有。這時候看到某些彈幕,說祥林嫂“活該”,說賀老六一開始沒逼祥林嫂“不是男人”,怒從胸中起,卻一句話也說不出。嘴笨干著急,又覺得這種人跟他說了也說不明白。
想想就覺得自己沒救了,只會默默承受,無力認清社會更無法改變。完全被動,什么時候才能主動起來呢?

1924年2月16日,魯迅寫下《祝福》,后收錄在小說集《彷徨》中。32年后,這部小說由夏衍編劇,蔡弧導演執導,成為了新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有幸看完這部電影之后,我受到了第一次在課堂上讀到先生原著文字一樣的沖擊,內心久久不能平息。
影片中的祥林嫂是一個受盡舊社會封建禮教毒害的普通窮苦婦女的形象。
在丈夫死后,祥林嫂為了避免婆婆把她賣掉,逃到魯鎮魯四老爺家做傭工,受盡鄙視、岐視和虐待。
但是她還是被搶走,強迫嫁給賀老六。好在賀老六是個純樸忠厚的農民,他們很快有了兒子阿毛。然而,好景不長,賀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殘飲恨死去,不久,她唯一的兒子阿毛又被狼吃掉。
祥林嫂徹底垮了,喪魂落魄,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最后在除夕爆竹聲中死在了大雪中。
夏衍根據魯迅先生的原著,在故事情節上做出了一些再創作。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祥林嫂拿著切年糕的刀沖到寺廟里看門檻的戲,“什么菩薩??”這句不是由魯迅先生寫出的臺詞實乃驚人之語。一語道破封建禮教迷信神權的害人天機,也對祥林嫂的角色形象作出了一番修改。
雖然有所改編,但影片的風格…

說實話,原著中對人性的刻畫,對封建社會的諷刺,并沒有呈現出來。《祝福》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魯迅先生的作品。小的時候并不能理解,長大后重讀他的作品,《祝福》讓我第一次真正懂得魯迅先生為何會有如此高的地位。而電影則沒有原著中那種戳人心窩的痛。犀利而又簡潔的文字能完全勾起人的心緒,不僅關于故事中的人物,更關于那個時代,關于它的作者。讀《祝福》是很遙遠的了,但現在仍然記得她所帶給我的那種震撼。真的是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文字可以有這么強大的力量

《祝福》的故事已是家喻戶曉,“祥林嫂”的稱呼同樣人盡皆知。以前總是把“祥林嫂”和“駱駝祥子”搞混,尤其因為在課本上都學習過這兩個故事,且兩個故事早經搬上了銀幕。電影《駱駝祥子》拍的很好,劇情幾乎照搬原著,當然因為它篇幅較長,改編自會稍容易一些,而演員的表演則是更重要的原因。斯琴高娃老師飾演的“虎妞”從出場,到講第一句臺詞:“老頭子”就使人不容置疑——這就是虎妞本妞!中后段出場的“小福子”則是“梨花一枝春帶雨”。虎妞難產死后,小福子懇求祥子不要走,而看著祥子終于決計要走

祝福我們活到春天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10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