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剛開始不到五分鐘,我的同伴就悄聲對我說:“這部電影里有太多《一九八四》的影子。”的確,電影的前十分鐘以主角Emmett的視角,給觀眾展示了一個虛構的樂高世界。在這個世界里,Emmett每日的生活即是按照一份指南按部就班地起床、洗漱、穿衣、工作、就餐……他每日都去同樣的餐廳,點同樣的套餐,聽同樣的歌曲,而他非常適應也滿足于這樣的生活,他身邊的每一個人也都如此。身為一個建筑工人,Emmett與同事一起依照圖紙在城市里建起一棟棟整齊劃一的樓房,而城市里的建筑設計都出自總統Lord Business——類似于“老大哥”一位人物——之手。
這便是動畫片The Lego Movie(《樂高大電影》)的開篇。電影內容并不新奇,無非是普通人Emmett在覺醒之后帶領著同伴們一起推翻Lord Business的獨裁的故事。這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爆米花電影,孩子們從中看出了冒險、友誼、勇氣,影迷們為片中的致敬橋段暗爽,而成年人,就像我的同伴一樣,也許會對其中的政治和文化隱喻產生興趣。本文將關注整個電影的背景(即Lord Business的獨裁統治)

孩子很喜歡這部電影,看了數次仍想看,真不懂為何。
最開始的工程師說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那為何最后反對大人的思維定勢,贊同孩子的思維,于是,困惑了。
孩子喜歡可能許多笑點,更區域化,有些其實來源于生活。
至于,創造力的問題,恕我愚鈍,著實有點難于理解。可能當一定的行業積累,才能發現創造,可能細節和自律更重要,一切都只是可能。可能更有系統和條理。。可能一切要有計劃,有統籌才是成功的關鍵。可能我該讀一下官方的解讀,免得在這冥思苦想。

影片動畫設計雖然是采用3D建模制作的CG動畫,但手法上卻采用仿逐格拍攝的方式,有意遵循積木本身的結構局限人物的動作和肢體語言,完全貼合玩具氣質,越看到后面越帶感。部分橋段的音效和配音有意用人聲做粗劣的模擬,根本就是咱們小時候一邊玩積木嘴邊一邊做擬聲表演的感覺,觀眾仿佛邊看邊玩,有著一種”我正在玩積木演繹這個故事“奇妙的參與感。
為配合樂高積木本身的蠢萌感,故事居然也采用了極度幼稚的模式,好人壞人分明,情節發展無需曲折離奇,天馬行空各種神邏輯,一如肆意揮灑的兒童繪畫,每個人幼年時候都是藝術家,只是后來受教育之后,我們越來越謹慎了。
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最后現實與想象的對接,躍然升華為一場孩子為捍衛純真想象力跟固執帶有偏見的成人世界做斗爭的故事。片尾高潮轟轟烈烈的積木大戰,無縫對接了現實中的這場對抗。串聯起了現實中迷茫的自我:人長大了,有了些許得失,自然會變得更穩妥;拿得起的放不下,企圖向片子里的父親一樣用不干膠把自己搭建的城市永久的粘合起來,掌控擁有間卻也因此禁錮住自己創造的腳步

同樣是玩具改編電影,不同于孩之寶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動作大片路線,樂高另辟了一條簡約時尚國際范的道路,體現出自己的小塊頭也有大智慧。
與其他玩具不同,你沒法進一步定義樂高到底是什么東西,因為樂高就是樂高。當然我們這一代人通常都叫它“樂高積木”(更早的時候其實是稱之為“塑料積木”的),其主要樂趣在于拼裝或者說是建筑,因此樂高的玩具小人兒只是輔助,所以人都長著同樣的身體,人物造型上具有極大的寫意性。這種與惟妙惟肖毫不沾邊的造型卻也為樂高帶來了極大的優勢,那就是這些小人兒可以被噴涂改裝成任何樣子,包括任何已知的名人或知名角色。樂高們可以想變成誰就變成誰:與漫威合作就是復仇者,與DC合作就是正義聯盟,與喬治盧卡斯合作就是絕地武士。所以當樂高大電影橫空出世時,任何人出現在大銀幕上我們都不必感到驚訝。
不同于變形金剛、特種部隊,樂高玩具是沒有自己的世界觀的。電影的開頭部分會讓觀眾覺得這是又一個模擬的現實世界,只是這次的世界當中所有人、物的造型都是樂高罷了。一個全是樂高的世界,跟一個全是怪獸的怪獸世界

《樂高大電影》樂高!大!電!影!god!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1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