齣戲一完,我立即跟左左右右拿著我送的免費票的同伴們說sorry,連累了大家浪費了生命中的寶貴的兩個小時。
呢齣戲:
1. 意念跟「天使愛過界」極相似,係咪抄襲之作?
2. 彭氏係咪收MV價拍電影(但電影公司卻book電影價)?畫面構圖無疑OK,但同一些鏡頭全齣戲共播了三次!
3. 無lines。全劇說得最多的對白是:「想點呀?」,「算點呀?」-年輕一代不懂得表達自己?
4. 表達憤怒=大聲d,大力d--拍戲呀,比d戲呀唔該。
5. 齣戲非常多close-up(咁又燒多幾格菲林)。好多人,遠睇靚靚,近睇的話耐左就唔得,因為其臉容左右不對稱(nip/tuk話齌對稱就是美)。所以,梁洛施的close-up還可以,而蔡卓妍的close-up則叫人頭痛。
6. 改下d懶音。

在某天吃飯的時候隨意按動點播頻道里面的節目表發現有此片,于是丈著邊吃飯邊打發時間的心情下把這電影看完。
整部影片的色調有點臟,有點曖昧,有點壓抑。
主角情場失意,被自己多年好友搶走男友,承受不了打擊,于是展開人格分裂。一人飾演多個角色:自己,好友,前男友。試圖以妄想每個角色之間的矛盾而推至最后的結局。殺了他。
究竟自己有沒有殺了前度,主角已經分不清楚
將與前度相似的人殺掉,主角也分不清楚為什么會這樣。
一直到最后被警察審問,她仍然分不清自己究竟是誰。
因為她一直只活在過去,不斷重復地扮演過去。
一個人要怎樣才能偏執到這個地步?
失戀的力量真強大……
這部影片也值得一看,偏執狂們應該對自己有所了解。
縱使偏執不是你的錯,但偏執在一個人身上就是你的錯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對的,但人和人的看法不一樣。當你被打擊得很慘,你是否也會失常,也會需要一個依托或傾訴的對象,就算你只把他(她)當“東西”。她是多重人格還是精神分裂已經不重要,當你被人傷害得破的不能在碎。你就只是一個即將傾滅的容器,承載著最后的欲與恨,不知什么時候會土崩瓦解。愛,就盡量別傷得太深。對你也是對他(她)。
配樂不錯。這是心理學還是超心理學的片子請自己理解。笑。

超級無敵悶啊!這個電影 從畫面就展現出一種病態的色調,果然是演出了一個愛到發瘋之后馬上得病(就是蔡卓妍飾演的梁詠娜患上妄想癥,之后進一步精神分裂變成了精神分裂癥患者)這個樣子生活能不悶嗎 看著都煩“我最喜歡的是做木偶 和寫日記”,是個男人都不會只愛著這樣一個女人。何況電影要體現的那種深刻又強烈到致命的病態愛情,該劇的線索鋪成和情節設計,都不到位。沒有亮點啊!劇情不夠有懸念也不夠細致。
彭順彭發兄弟倆的鬼片口碑載道,彭順首趟單拖,故事不壞,大有興趣看他如何神奇。海報的蔡卓妍造形扮相像極脂粉不施的李心潔,一貫彭氏兄弟鬼片味。領銜主演還有余文樂與梁洛施,回想上次梁洛施演伊沙貝拉尚算可以,心甘情愿買妄想的票支持香港電影業。
然后電影開始十來二十分鐘,八十年代電視劇式旁白 “被告梁 xx 謀殺罪成,法庭判終身監禁” 聲線響起,不徐不疾讀出妄想癥病征及由其延伸的可能性。謎底一早揭穿,電影還有哪些可能性?! 所以音效是營造懸疑氣氛的唯一技倆?! 所以布景要做得陳腔濫調?!
刻意在鏡頭前放上各式布置 – 如屏風、墻壁、鐵枝 – 以困住主角,可說真的讓主角感覺受困于自己的世界內,加深其與世隔絶的形象;但就整體效果來看,卻又眼熟得教人誤以為是杜可風。
從來局限在單調或單一的場境難度極高,加上演員單調乏味、生硬無變化,或簡單而言: 一是聲線單一、二是歇斯底里地演繹,再好的故事都變得徒然。我知道主題是妄想,可妄想該也有點層次吧? 八十多分鐘入場看的只是一句簡單句子 —— 我妄想,所有事情不過是我的妄想,請問
被愛人背叛過的人看了這部片子,會哭的吧.
原來騙人的伎倆是那么的相似.
"阿坤,你還在開會啊,今晚回來吃飯吧,我為你煲了湯."
"阿坤,你怎么整天不開手機?你是不是在外面有了女人?"
他不說有,她就相信他沒有.
只是一個人吃完一桌子的菜很寂寞.
遇到阿豪.詠娜問他有沒有女朋友.當阿豪說沒有的時候,我的眼淚都笑出來了.真他媽的太像了.永遠的偽單身.我只是她隱形的愛人.
因為愛,所以衍生出了恨.
不要說我太狠,是妳的背叛讓我學會了報復.

《妄想》缺乏創意!阿SA的代表作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1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