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歡莫康諾和庫爾曼對話那段.
反復的看了好多遍,兩個內心壓抑的人的坦誠交流.
... ...
how does it feel?
satisfy.

糖:這些男人看了會苦悶的,誰能逃脫工作。
席多與白日夢:恩,有人說他會成為永遠安靜的男人。
糖:男人都是覺得自己安靜,其實事多。還不能對正房說,他們得向偏房傾訴,越偏越好,謂之藍顏。
席多與白日夢:我倆是不是都長著一張藍色的臉?
糖:是啊,沒辦法,正房客滿。

一個窩囊廢的焦慮就在于他不滿足于自己是個窩囊廢。
或者幻想別人都變成窩囊廢。
好吧,至少讓大家都喜歡窩囊廢。
或者不喜歡窩囊廢的都去死。
"It's not a progress.
It's not a revolution.
It's a disease."
這也不是種病,只是沒事兒找抽。不要嘗試用馬丁路德金的口吻去要求這個要求那個,殘酷的現實只會說你不配。窩囊廢不該丟了他的草裙舞女郎,它會讓你覺得自己屁股在埃塞俄比亞大腿卻在夏威夷奔跑。
我知道我說了半天你更加不明白我要說什么。但是電影都不是真的。

你認識不認識一個這樣的人:平時沉默寡言,也不參加什么社交活動,好像沒什么業余愛好,生活很簡單,從來不啰嗦,給人感覺很安靜。如果不是他實實在在在你身邊生活,或者他離開你一段時間,你一定會慢慢忘記世界上有這么一個人。人們形容他的時候總是用“He seemed like a nice guy/他看起來像個不錯的人”。
是的,一個不錯的人。因為他太安靜了,根本不跟人交流什么,沒人知道他平時做什么,想什么。這樣的人不會影響你,也不會打擾你。雖然經常碰見,卻很陌生,所以我們總先把此類人定位為一個不錯的人。本片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安靜的男人,用映像來表現他的內心的多變。正因為表面安靜,所以有更多的時間來思考(或者叫胡思亂想),不善于表達內心,心理暗波涌動,因為總被人忽視而煎熬和掙扎,常常幻想,有殺戮的沖動,又抑制得一點不外泄。這種外在表現和內心心理的巨大反差,像一顆定時炸彈。
本片情節虛虛實實、荒唐與合理不斷交替,其實是男主角內心的掙扎:憎恨自己的處境和地位,不自信卻幻想突然一飛沖天,軟弱卻幻想勇氣

看了令人興奮的預告片,我以為這部電影為我帶來的另一部勵志片,可是最后片名成了這部悲慘結局的影片的結束語,主人公的鄰居用“He was a quiet man”評價了這個人的一生。對于描寫邊緣小人物的電影我一向并不排斥,包括前幾年的刺殺尼克松,蕭瑟和主人公的懦弱被生動的刻畫,人性的卑劣和渺小被西恩潘用他那閃躲的眼神和骨子里的憎恨逃避刻畫得淋漓盡致。也許他曾經為公司帶來價值,他也許非常 “慈悲”其實是出于被動的照顧了一個癱瘓的美女,但對其自身而言,出了家里養的那些金魚之外,毫無任何價值感和從存在感可言,開著折衷的通過經濟預算而購買的從車子,住在蕪雜草坪包圍的家里,然后策劃著生命中的“大事件”槍殺同事。當觀眾暗自懷疑著這樣的一個廢物如何能在片子的結局順利的贏得美人歸的時候,這個二愣子就“帥氣”的用自殺在深愛的女人面前(而且還是幻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短短影片所帶來的悲劇性結局以及隨之而來的震懾確實能把我骨子里的非理性和無意識蕩滌出體外。但是又有多少觀影者能看出這片子中的“利國利民”性來
鮑伯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并不是一個真正的男人。大齡未婚,在單位因為沉默寡言、反應呆滯被高級動態設備公司的同事當做可有可無任人欺辱的弱者。他一直想把5顆子彈送給單位上的5位他憎恨的同事,甚至在公司不遠處的石凳上幻想炸掉了整棟大樓。第六顆子彈留給自己,因為現實社會“無法讓男人再站出來打抱不平,否則他必須去法庭見律師,而女人的地位卻在通過剝奪男人而得到提升,因此這世界需要真正的男人站出來,對不公平的事情采取行動”。他把自己當成“當老弱病殘者必須被犧牲掉,來拯救蕓蕓眾生”的英雄。而同事隸屬于老而無用的庫爾曼的先發制人,讓他很偶然的成為了拯救憎恨者的英雄。當那些憎恨者對他鼓掌、當總裁給他換了一個副總裁的職位,當和自己愛慕的天使,那個能用微笑照亮整個房間的女人接吻,他覺得自己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內心仿佛很久無法飛翔的蜂鳥又能振翅般喜悅,那是一種新生。
當他發現總裁不過是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庫爾曼,而天使在和他相處一段時間后仍然不知道是不是愛上了屬于另一個世界的自己

曾經安靜的男人:我睡在你眼睛的沙漠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4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