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孩子”阿勝其實也有善良的一面,欺負同學,勒索錢財,惡作劇老師,看成人電影,但是當勒索對象訴說自己的經歷,不但立刻停止了勒索行為,甚至還差使別人給他買了漢堡包,對待朋友也非常講義氣,為了不影響新志的拳擊比賽,選擇了離開,說了一句很感人的話:“等你拿了冠軍,我當了老板時我們再見”!阿勝回去確實也混的不錯,可是最終還是因為言語不當冒犯了自己老大的老大,被重傷逐出來!印證了帶自己入行的老大那句話:年輕人做什么都行,就是不能混黑社會!
新志嚴格意義上來說,算不上“壞孩子”

還在讀中學的時候,電視曾介紹過這部電影,在真正觀賞這部電影之前,我就記得里面一個少年是打拳的,一個是小混混,最后失敗的兩個人在操場上騎車,有這么句對話:"我們完了嗎?""我們還沒開始呢"
做為電影的點睛之筆,它讓我覺得很溫暖.
孩子回來了(kids return)生活回到了新的一個原點,雖然前途定不會是一片燦爛,但是至少他們在經歷了青春的迷茫和困境之后,有了一個新的開始.
我應該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這句話很大的影響.
在那么多個中學時代無聊而又看不到什么希望的日子里,我總是想起它來,一切都還沒開始呢,會有好的轉折會到來---做為對和小馬 新志一樣渾渾噩噩生活著的自己的告慰.后來,自己確實通過努力在高中時有了一個很大的轉折...
PS:演新志的安藤さん,也是一個在高中時代不受老師歡迎的學生,不愛學習,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偶然的機遇,他演了新志這個角色,他說在自己第一次看到電影時,哭了,因為覺得自己也像新志一樣,為曾經這樣地生活而哭泣,也是從那時開始他決定要好好地認真地做事情:)

現代性與導演意志
北野武的《 キッズ?リターン》與其從處女作相承而來的一系列諸如冷酷細膩、鐵漢柔情等標簽稍顯不同,似乎在形容這部青春片時,總是要再加上一個奇特的新標簽:勵志。在電影中,除了特指結尾處,再次重逢漫游于少時操場上的那段人生才剛剛開始對話后的會心一笑,還有更多是久石讓作曲的bgm穿插于整部電影給觀者的感覺。不過有些不尋常的是,作為OST與影片同名的《Kids Return》其實嚴格上只出現在了結尾處,而通篇很像OST的眾多bgm其實都是共用其主旋律的各種變奏版本。

《壞孩子的天空》,看這部電影完全是因為有點緬懷青春。
青春這種東西,只有過去了,才會意識到那段日子很青春。
北野武的電影有著明顯的個人色彩,作為觀眾,我始終感覺得到:
影片給人的感覺是鏡頭后面始終一雙眼睛。
這雙眼睛冷冷地旁觀者小馬和新志做著壞孩子做的壞事。
這雙眼睛同時也在安排和控制壞孩子怎樣完結壞孩子的青春,回到原點。
導演的高明之處在于他給人同樣以觀眾的感覺在靜靜地關注了兩個孩子怎樣走著自己那名叫青春的彷徨之路,沒有任何強硬的情節轉折和做作的操控。但不同于真正鏡頭外面的我們,整個故事其實就是在導演故意流水的情節中告訴我們命運是怎樣在輪回。
兩個男生很讓我緬懷初中的身邊的男孩子們。
我們的身邊確確實實有著差不多的小馬和新志。
小馬,壞孩子的leader,痞痞的外貌,壞壞的心思。
新志,壞孩子的follower,傻傻呆呆,以他人為中心。
但從某種角度來看,小馬和新志其實是一個人。
小馬作為做壞事的執行者:做人偶捉弄老師,向軟弱的同學索要錢財

看到影片開頭的漫才表演,再想到電影名“壞孩子的天空”,說是北野武的自傳可能也不算過分。
「壞」這個字,其實挺有意思的,到底什么是壞?
想到自己上學的時候,總能聽到老師同學的一些評價用詞,最多的就是TA是個一個好/壞學生。
好學生的表象多半是成績好,守紀律,基本再無其他;壞學生最明顯的特征是成績差,其次是不守紀律比如上課睡覺、逃課、打架、早戀、拉幫結派……
用現有的校園(社會)評價體系來看,壞可以被理解成脫離了社會主流發展軌道的行為,壞是一種離經叛道。所以大多數情況下
青春的感覺就是什么都沒有,讓人覺得有點遺憾。
久石讓的音樂完美。
讓我想起了我童年在瓦廠和朋友瘋跑、打游戲、試著“笑”錢和被笑的時光。初二、初三,好像整個生活都是圍繞斗毆、女孩及游戲展開的。我那時真像那個傻傻暗戀追求咖啡館女招待的男生。只不過還沒故事就畢業了中考。幾個曖昧的情節我現在回想起來也絲毫不會覺得可笑。
當他們兩人回到校園,聽見鈴聲、看見圍墻、老師們又一次看見他們,一切都好像鄭重的結束,大家走過的路和做了一場游戲沒有區別。然而,定定一問,人生都尚未開始。

【壞孩子的天空】青春是一場輪回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6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