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電視劇要一五一十根據“史實”來拍,要電視劇來幹嘛?你直接拍紀錄片嘛。一些bug難道劇組不懂嗎?用得著你們來說三道四。就一個4集的限定劇,又是跟俄版比,又是跟歷史比?有毛病嗎?你為什麼不念三一學院,是飯菜不好吃,還是嫌上學太遠了?看不慣可以不看啊,槓什麼精啊?
我認為海倫米倫的表演非常好,情緒張弛有度非常到位,年齡到了才有這樣的表現。人物情感細膩可信度高,讓角色完全立得住。我還會由此聯想到其他的女皇帝。這就是價值。皇家醜聞本來就是金馬桶

這部4集短劇的葉卡捷琳娜大帝必定凝結了編劇自己的價值觀和愛情觀,女皇是這一切表面的幌子。劇中人物,除了The countess Bruce這位伯爵夫人作為常伴女皇的女性,女皇的一生都在和各種男性斡旋。用女皇的話講,作為統治者,你需要平衡各種關系。
1、 Grigory Orlov :他幫助女皇逼退丈夫退位,成為了女皇幕后的男人,但他想要凌駕于女皇之上的權利和尊重、
2、 Grigory Potemkin:在女皇登基那天,他撿起了她馬刀上的帶結。注定和凱瑟琳一生的羈絆。他同樣渴望馬背上的榮耀,但所做的一切皆為了女皇

特別巧合,剛剛看完Catherine the Great,就被按著頭看了馮小剛的電視劇《北轍南轅》。
說完又忍著惡心回想了一下《北轍南轅》里,所有人都在激烈地談戀愛,不是死就是活地痛不欲生撕心裂肺。至于嗎至于嗎?人類,這么高級的生物,除了完全占有一個異性,就沒點兒需要認真琢磨的事兒了?
比如,Catherine the Great與Potemkin相互成就的感情。Potemkin納悶地問Catherine the Great,為啥我們在一起這么些日子了,除了風花雪月,啥都沒談。而Catherine the Great暢快地笑道,我終于找到一個能夠談政治的男人了。

沒想到HBO能把一代傳奇女皇拍得如此平庸。
葉卡捷琳娜大帝生于普魯士,是一位德國公主。雖然這么說,但當時德國還沒有建國,所以劇中俄國占領土耳其的一個城市后,大英和德國的外交官來抗議,這里犯了歷史錯誤,當時還應該是普魯士。
劇中同樣的歷史錯誤還有一處提到Istanbul,其實直到1923年之前,那個城市一直叫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
葉大帝剛到俄國時,努力融入這個國家,除了不遺余力地討好未來婆婆當時的伊麗莎白女皇及其寵臣和俄羅斯人民外,苦學俄語和東正教禮儀

俄版珠玉在前,美版看的真的是糾結又難受,尤其是一個本身沒有什么歷史底蘊的國家,強行去拍攝俄羅斯這種文化深厚的宮廷歷史戲。
首先從選角上,葉卡捷琳娜大帝登基時32歲,正是一個人風華正茂的年紀,尤其是她并非繼承王位而是干掉自己老公登基,必然有昂揚的氣質。海倫米倫的《女王》演得很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年紀貼近,她1945年出生,現在都70多了,強行演一個32歲的青年女子....劉曉慶扮嫩好歹還做個整容,她出場那一刻我還以為演的是葉卡捷琳娜她婆婆伊麗莎白。
其次比較扯淡的就是女皇的價值觀

帝王千千萬,以文治武功扭轉乾坤、獲得舉世公認的“大帝”稱號的卻寥寥無幾,李毅大帝屬于例外:)
亞歷山大大帝、君士坦丁大帝等一代天驕之外,人類歷史上只有一位女性贏得大帝稱號:葉卡捷琳娜大帝。
1729年5月2日,索菲亞生于普魯士的一個王室家庭,她有兩位表弟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三世和卡爾十三世。童年按照王室傳統接受法國家庭教師的啟蒙,索菲亞覺得很無趣。
這位土生土長的德國女孩,何德何能成為普京的偶像,以致于普京的掌上明珠都取名葉卡捷琳娜?
1744年6月28日

《葉卡捷琳娜大帝》深入人心!美國人特有的小家子氣價值輸出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