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了第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基本架構就是錯誤的。既然劫匪已經綁架了公主,那主動權就已經在劫匪這邊了,殺與不殺什么時候殺都是劫匪隨興罷了。那其實首相和不和豬做愛已經沒有關系了,首相與豬做愛后劫匪就不殺了嗎?想拖延時間?或許公主已經死了呢。這個問題已經沒有意義了,而且本片討論的首相該不該與豬做愛這件事更是可笑,不做錯事不承擔責任這已經不是普通問題了,這是道德問題了,讓無辜者承擔后果片中居然有百分之八十多同意這就是英國人?八十多的人連基本的道德底線都沒有,這劇情也是服了

剛才看微博上林奕華用鏡像理論分析陳凱歌新片《搜索》,于是就想起了前幾天剛看完的那部英國“三集片”《黑鏡》。短短三集,每集都沉重壓抑得要人命,看完根本沒力氣再去思考里面的道道。
不過,也可以先找個輕松的著眼點,比如聯想到三不五時就會爆出來的鬧市大屏幕放A片的新聞。電子屏幕對生活的影響,幾乎可以用“入侵”、“攻陷”來形容。公共場所放映A片所表現出的荒誕感,還只不過是無關痛癢,將來各種由屏幕表現出的怪現象只會越來越夸張,將生活改造得越來越徹底。
關于“黑鏡”這個片名,我本來也沒多想,只知道三個獨立的故事都是關于現代媒體和科技的。現在才明白,這個“鏡”,就是遍布于我們生活周圍的屏幕。
三集分別表現出的對媒體和科技的三種反思,都是以屏幕為載體的。屏幕就是這部電視劇的主角。而且三集的排列有其內在順序:
第一集表現的是早就已經存在的屏幕,也就是電視機;
第二集表現的是現在正在發展并且越來越泛濫的屏幕,也就是遍布于各種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電子顯示屏,劇中只不過將這種屏幕的前景做了合理的想象

其實黑鏡應該可以算禁片的,不知道是因為腐國人民承受能力又提高還是怎么的,總之就當電視劇播了,不過他們家承受能力一直挺高的,像《瘋城記》還有《小不列顛》,小不列顛看得早,當時還對腐國人民保持著保守紳士形象,看完就崩了OTZ,不過這兩部我都很喜歡啦,看得很歡的~畢竟是喜劇嘛~
不過黑鏡就不是幽默了,這是致郁片,像是《saw》和《黑之章》的合體,當然沒有saw那么血腥,但是第一集感覺很像的,就是那種又荒謬又莫名的感覺,最后的解釋竟然還是“藝術”,這比SAW最終的theme“珍惜生命”感覺負面很多。《黑之章》,看過幽游白書的人應該會知道,就是一盤記錄人性黑暗的錄影帶,看了以后會對人類徹底失望【當然這種東西不能存在。。】
這部黑鏡就有一點這樣的感覺,帶給人絕望感,這和夢之安魂曲有點像,人家就是禁片。。看黑鏡得時候會有三種情緒一直翻滾:絕望,荒謬和麻木。
其實這種劇挺危險的,編者的立場一直處在灰色地帶,沒有什么正義邪惡,沒有什么道德尺寸,有的只是直白的陳述。看的時候覺得自己就在其中,可能你扮演的不是最討厭的角色

影片開始便設計好自己的生存哲學,然后呈現了一套全新的體制。看完我就忍不住寫寫自己的感想,我想根據整個劇情來描述我看見的東西,但這篇影評并不會有劇透。即使沒有劇透,仍推薦看完這一集再閱讀此篇影評。
我想無論是誰,看了影片開頭,便會眼前一亮,新鮮感十足。現代化、全自動、科幻般的生活體驗。對于這個全新的世界,這個全新的體制機制,我并不像多做描述,因為這不是我所想寫的東西。
我試著想表達的,是那顆頑強的心靈即將完成突破,自由之光即將欣欣燎原的時候,卻又被無情的毀滅了。是什么,讓那一聲歇斯底里、突破天際、勇敢悲壯的長嗥湮滅了。這是何等的殘酷、無情,卻又合乎常理,歸于現實。
一開幕,我們進入了主人公的世界。這個主角,面無表情、沉默緩慢。冷靜沉著,有條有理的維系自己的生活。生活沒有波瀾,不會有撩人心動的驚喜,不會有離愁別緒的苦惱,循環往復的生活,猶如塘中死水一潭,平靜得不見一絲水痕。
一切按步就班,有條不紊。突然間,朦朧的情緒,不期而至。那一種最熱烈、最美好的事物,激起我們主人公心中一片漣漪

文/caesarphoenix
前兩天和林霏同學談到《黑鏡》第一集《國歌》,決定還是記錄一下。
1.這個故事展演的是一個被放大的倫理學困境,能被放大是因為信息自由和快捷的現代傳媒,但根本上還是一個常見的倫理學困境。
2.影片中的首相、公主都可以替換為任何一人,和母豬做愛也可以替換為任何強迫(非出于自己意愿)的難堪之事。
用一般性的語言概括一下就是:任何一個惡人都可以通過綁架anyone,把逐步殘害他/她的過程發到互聯網(無法進行有效信息屏蔽和管制的平臺),并指定另一個anyone必須去做一件anything

《黑鏡 第一季》The Entire History of You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