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拍攝的《明月刀雪夜殲仇》,講述的其實是一個簡單的復仇故事,但是它又很復雜,關于冤冤相報,關于江湖道義,關于忠孝信,關于人的無奈和宿命。
電影一開始,我們看到在蒼茫茫白色的雪原上,行走著一個小小的、黑黑的、孤獨的、堅定的身影,磅礴、大氣、悲涼的交響樂伴隨著他,他走在復仇的路上,他就是傅紅雪(狄龍的傅紅雪,粘上胡子表現滄桑,卻仍擋不住狄龍那挺直的模特兒身板和完美容顏的光芒)。
冷冷的、能不說話絕不開口的傅紅雪,他的身影是離群的、抗拒周圍一切信息的,但他用那雙冷澈的清水一樣的美眸定定看著你的時候,你會不知不覺的陷入到他的世界里。
仿佛生來就是孤獨的,和他最親的只有他的刀:“我刀在人在,刀去人亡”。他沒有朋友,他好像也不需要朋友,他一出生便已注定天生的宿命,就是為父報仇,不僅為了復仇,他也在尋找答案,尋找當年導致他父親被殺的有關江湖恩怨的源頭。
導演楚原是一個高明的說書人,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精彩緊湊而引人入勝的故事,一環扣一環,一個懸念接著一個懸念

有的鏡頭確實有古龍小說的意蘊,開頭時的一人獨行雪漠蒼茫與二十年前雪夜遇害場景交相出現,意境就先聲奪人。后面的武打片段多遠全景別,讓人與環境達到一種統一堪稱景中藏情,同時機關的機巧也能盡情展現。而很多臺詞也保留了古龍原句,加上坐觀打斗、脫褲子等劇情讓這些不羈隨性的浪子形象躍然紙上。
作為由原著到影視的改編,刪去了翠濃與丁靈琳(當年看《邊城浪子》的一大原因就是為了丁家大小姐啊……)、傅紅雪葉開的真正身世以及一些旁支,并把原本略顯無奈的寬恕故事變成了單純的復仇

這部1977年的《明月刀雪夜殲仇》,個人認為是楚原拍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不僅是因為它詭奇的情節,蒼涼的背景,精巧的打斗,雄渾的音樂,甚或那些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而設計出來的武器、劍陣,更因為片中三個男人各自鮮明的性格特征,和他們之間惺惺相惜的朋友情結。
傅紅雪出場時是孤絕的,自閉孤傲的他肯定未料到,一個孤獨的人,一次孤單的復仇行動,最后卻演變成了一場三人攜手的殺戮旅行。不知怎么的,我就想起了許飛的這句歌詞:“我們終究要牽手旅行”,攜手共進,殺光所有仇人......
沒有朋友,沒想過要朋友的傅紅雪,卻命中注定的由老天爺給他送來兩個朋友,一個是葉開,他來到傅紅雪身邊的理由很好解釋:“白大俠(傅紅雪的父親)是我師父(小李飛刀)一生中最好的朋友,他知道傅紅雪要報殺父之仇,所以叫我在旁相助。”
而路小佳的鼎力相助則令人費解,這個等電影演到了半中腰才以裸體洗澡的噱頭出來的人原是一個只認錢不認人的殺手,他卻毫無條件的站在傅紅雪和葉開的一邊,雖然他也解釋:“我最恨被別人利用。。。
楚原的古龍劇以“意”見長。不僅僅是木橋流水、殘陽破寺,也不僅僅是斷語機鋒、詩聯遣懷,而是那些影片里無處不在的彌漫。
比如《多情劍客無情劍》的最后狄龍用冰柱當飛刀射殺岳華時說,你擋得住天下所有的兵器,卻擋不住老天做的兵器。看著冰天雪地里孤零零的狄龍騎著瘦馬與同樣孤零零的爾冬升作揖而別,我們就知道狄龍的這句話并不是勝利后的得意,而是悲天憫人的喟嘆。
比如《天涯明月刀》里狄龍在街邊小攤遇到貧家女陳思佳倚門乞食,陳思佳狼吞虎咽了一碗面之后怯生生地問狄龍,能不能再吃一碗

我覺得這部比陳勛奇的《邊城浪子》拍得好,至少故事交待得很清楚,也沒有出現不靠譜的情節,出場人物也都塑造得比較完整,雖然路小佳不再是張智霖那樣意氣風發的公子、變成了羅烈大叔有點小農思想有點搞笑的形象,但是作為一個電影來講,故事講得好就是好電影。
對比原著,這個電影中的傅紅雪算是最終大仇得報,沒有被人揭穿他作為報仇工具的身份,所以最終的結局不算悲劇。而也因為如此,葉開的重要性被降低,成為整個復仇主題的配角。我覺得這樣安排人物身份,讓故事簡單化,從而在90分鐘內把能講的故事充分展開,講得生動細致,也算是一種成功。只不過,古龍筆下的那種人物的悲劇性無法得以體現。
給我最大的驚喜是出現了生了好多胡須的阿飛大俠,最初看到爾冬升粘著胡子出場,我還一時沒反應過來他要演誰。那場客棧里三人相逢的戲倒是給我最大的親切感,大概我對李尋歡和阿飛的故事仍舊是念念不忘吧。狄龍仍舊步履矯健,雖然目光中有了幾分凝重,不過始終不及93年的那雙眼睛里所包含的冷漠和克制來得動人。劉永的葉開比陳勛奇好得多

明月刀雪夜殲仇:邊城微明月 浪子未殲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1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