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50991
影迷是如何煉成的
有時候,一個人癡迷一樣東西往往源于很普通的原因,就如電影《影迷》中的菲利普,當他的女兒降生時,為了記錄女兒的成長,他買了一部攝影機,就此與電影拍攝結緣,之后他享受著拍攝的快樂,也承擔著拍攝給他帶來的種種苦惱。這部大師導演,基希洛夫斯基早期的作品展現了一個普通工人陷入一種對電影拍攝的癡迷后,在自己游刃有余的電影世界和現實世界中的歡樂,心酸,與無奈。
相信每一個曾經癡迷于一項愛好的人都多少能夠體會菲利普的生活,當你喜歡一樣東西,一件事時,它對你的意義已經往往不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簡單,它甚至就是生活本身。而正因為它是你的愛好,所以也就注定了你不可能全身心的去投入到其中,因為“愛好”往往意味著“業余”,它不是你的職業,而我們卻不得不把太多時間投入到經常是你不喜愛的工作上去。菲利普只是個工廠物資部門的員工,它的本職工作就是去為工廠采集物料,相信這不是一個會令人熱愛的工作,而電影,準確的說拍攝電影則是他喜愛的事。癡迷者經常會面對他的癡迷物和現實世界的沖突,當他從癡迷之事中得到更大的快樂時
孤兒院長大的菲臘是一個平凡的小職員,三十歲的他還保留著在孤兒院養成的、半夜起來吃東西的習慣,也許正是童年經歷的緣故,他溫順到近乎膽怯,一緊張激動就克制不住地打嗝。影片的開始,平凡的他只擁有一個樸素的夢想,即希望懷胎十月的妻子為他生一個女兒——為了記錄女兒的成長,他花了兩個月的工資購買了一臺攝影機。這是他的拍攝之路的樸素起點。
但是我們可以逐漸看到他是怎樣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偏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總是在試圖告訴我們個體在特殊的境遇中應該如何選擇,以及在面臨這種選擇時候的無力之感。
焦慮,自古就有。
在這個追求自由獨立的時代中,“焦慮”更是如影隨形。
如果說,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焦慮是極權主義和天主教信仰綜合作用的結果,那么現代人的焦慮則是個體生命和社會倫理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站在現在的語境和環境中來看待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他表達的更接近后者。
在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中
影迷是如何煉成的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1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