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記錄了一對夫妻從伊朗遠行到印度的旅程記錄; 對我而言,總的感受是,(影片)反映了生命的所在&困惑、事物存在的價值&意義、不同人對于世界的理解,更偏感受體會,無法言明。
第一部分(自己分的)是他們在火車聽說“用眼睛停止火車”的奇跡之人,當見到老人、與老人溝通后,才知老人自身也處于煎熬之中,他并非“用眼睛停止火車”,而是操作火車的司機,選擇了停下火車,并做了一系列的操作;
但這卻被一些難民視作“信仰”,從而“跟隨”老人,也禁錮著老人,無法回到家鄉

這是2006年的一部老電影,李欣頻老師很久之前就推薦過了,一直沒找到。
這兩天重翻老師的書,也再去尋找一些書中提到的書和電影。竟很快找到了這部。
它的另一個譯名是《螞蟻的尖叫》,光看這個名字,我完全猜不到這是一部什么片子。
它講的是一對伊朗的新婚夫妻,去印度尋找“完人”(complete man/perfect man)的故事。希望能得到智慧的點播。妻子是有神論者,丈夫是無神論者。兩人的信念不同,看到的東西也完全不同。

“我已經穿過了七個大洋,翻過了七座大山,越過了所有的山谷,行走在大地。無論春夏秋冬,我在世界上環游著。當我回到家時,我很吃驚在我的一小塊花園里,我發現了整個世界。”
或許影片《心靈印記》在解決向我們道明了真相。
1
《心靈印記》這是被譽為伊朗國寶級大師馬克馬巴夫重生“寓言”的作品,他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崇尚無神論的丈夫和虔誠基督徒妻子,不遠萬里,借所謂的“蜜月旅行”,從伊朗來到印度,尋找圣人和真理的故事。
一開始,我覺得很好奇,為什么旅行要帶著一張椅子,難道是為了在旅行中累了

在體味到人生五味后,茫顧四方,心生徒嘆。
漫天飛沙過后,該回歸內心,還是心生向往。因而,常感佩馬克馬巴夫洞悉與把握電影寬泛視野的非凡創作能力。馬克馬巴夫認為電影應該反映現實,是映照真實靈魂的“鏡子”,而非逃離的“窗戶”。他要將大眾平日無法由電視所見的那些埋藏在角落的陰暗、幽微及悲慘,借由電影傳達給世界。
“馬克馬巴夫電影之家”的確不同凡響,保持著以獨特觀點與視野來創造藝術電影的激情,實屬不易。《心靈印記》就是馬克馬巴夫又一部“反智”力作,被喻為“回首半生的重生寓言作品”

【心靈印記】全世界就在我家花園那一小片葉子的露珠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67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