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態,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時不時就覺得這句話真特么有道理,尤其看完張愛玲的原著和看完這部電影,最先冒出來的感受都是這句話。
不知道我們現在這個年齡,到底是否真正明白了愛,也不知道好的愛情好的婚姻到底是什么樣子,但是討厭的不喜歡的,自己心知肚明。所以,不愿將就,寧愿多去了解一些。寧缺毋濫。
主人公佟振保這個角色,內心承受的東西或許挺多的吧,但是他強大的內心下也是有軟肋的。具體軟肋是什么?我也說不清,就是覺得他好像并不像表面上那么風光。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最近一直在看張愛玲。其實,看張愛玲從初中就開始了,只是零零碎碎斷斷續續地沒有系統。可以肯定的說,《傾城之戀》看了至少三遍了,《紅玫瑰與白玫瑰》也不下三遍,《金鎖記》至少五遍。可是看過就是看過了,很多都不明白也不懂,看過了小說,一遍一遍都還給了作者還給了張愛玲。
最近在看張愛玲,經典的幾個小說都細細讀了一遍,然后又搜各種電影和話劇,再看。先是看了國家話劇院版的《紅玫瑰與白玫瑰》驚為天人,再看了許鞍華1984年的電影《傾城之戀》無限惆悵,今天又看了關錦鵬的電影《紅玫瑰與白玫瑰》,才稍稍找到一點“譜兒”。
國家話劇院版的《紅玫瑰與白玫瑰》給了我太多震撼,兩個佟振保,兩個王嬌蕊,兩個孟煙鸝,不管是舞臺布置還是舞美設計亦或是角色設置,都遠遠超出我的預設,既美爆又贊爆。許鞍華的《傾城之戀》,多多少少生出失望之情,張愛玲小說中的那種蒼涼非但沒有拍出來,甚至連白流蘇的風情也消失不見,單剩下周潤發飾演的范柳原青澀得油嘴滑舌。如果說前者是飄在天上,后者就是陷進泥里,而關錦鵬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則穩妥妥地站在地上…

之所以迷茫是因為你的無知 之所以麻木是因為你的自私
就是這么個似乎總想人把自己當作嬌滴滴的大小姐寵愛的美麗妖艷中年婦女與內心空虛軟弱其好面子實偽君子被標榜為典型中國“積極向上成功男士”以及內心凄涼生活麻木如行尸走肉外表賢惠身家清白用來裝點門面的少婦之間的故事 再搭點風花雪月 生活瑣碎 構成了一種大多數人眼里所謂的“有錢有地位有幸福家庭美滿人生”之男人的故事,這種男人是花心的多情的,更是自私的無情的,孰不知他曾經流連忘返的紅玫瑰也會塵埃落定似乎賢能為人婦,自求而得的白玫瑰冷落冰霜也亦有可能成為他人的紅玫瑰,然而情網恢恢,到最后便知曾經滄海難為水,這世界上并不是沒有忠貞不愈的真愛,在現實面前你站不住腳只有自私才能保全你那安全又空洞的人生,你的房頂花園無波無瀾,你的靈魂深處滿是哀傷。

《紅玫瑰與白玫瑰》是張愛玲寫于1944年的作品,講述的是一個男子和兩個主要女子的情愛故事,當然,除了這兩個主要的女子,還有兩個與他相關的重要的女子,和一些與他有染的“煙花巷里的花花草草”。
開篇一啟,大概讀者都會沉浸于“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朱砂痣。”但結尾卻是“第二天起床,振保改過自新,又變了個好人。”似乎自始至終,他都在被評為“好人”,或者說他也在努力的做個好人:侍奉母親,誰都沒有他那么周到;提拔兄弟,誰都沒有他那么經心;辦公,誰都沒有他那么火爆認真;待朋友,誰都沒有他那么熱心,那么義氣,克己。然而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評價一個人是單憑“好人、壞人”就能概括是不是顯得太過簡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傳統倫理道德與西方自由的思想影響下,人是不見得那么容易就可以大徹大悟的,社會規范的“好人”與人性本能的“壞人”間此消彼長。在這種矛盾的…

好像關錦鵬是把一個愛情故事拍成了恐怖片,但又覺得他是拍愛里的人性,振保的人格的確是恐怖的,無限的自戀與無限的道貌岸然,內心是恐怖的境況,但又是平常的恐怖。在此之前,覺得目前看到的最有性張力的華語片是《花樣年華》,現在猜想,也許王有參模關的這部,畢竟王的電影也有被拉到Eileen的風格上去。性張力的表演,似乎已簡要成兩派了,前者是“紅玫瑰”,是《花樣年華》和本片的類型;后者是“白玫瑰”,是《小城之春》、《芙蓉鎮》一類。
但張的這個故事其實前兩種敘事都可,關錦鵬選擇拍成“紅的”

紅玫瑰白玫瑰:優秀的劇情片 本來想給一星的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85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