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無論從導演、演員乃至題材與敘事風格上,《北郊1936年》和那部大放異彩的《放牛班的春天》皆如出一轍,但這部由法國導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所執導的作品,依然能夠在頂著過度復制成功作品的輿論壓力下,綻放出不一樣的色彩。《放牛班的春天》像是導演回望過去無盡感慨進而款款深情的懷舊,而《北郊1936年》,則是導演對舊時代法國社會一次穩重的剖析和剪影。
《北郊1936年》并不像《放牛班的春天》那樣,刻意避過時代的烙印,選擇把故事發生在過往的時代是因為懷舊作祟;相反,《北郊1936年》處處緊貼時代,從片名開始就帶領觀眾進入法國那個充滿希望的年份。1936年的法國,正是議會重組,政府以工人階級為主導,平民大眾掌握話語權,整個社會管理層構成進行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的一年。這一年,法國的老百姓開始明白了什么是當家做主、什么是8小時工作制、什么是帶薪休假;這一年,法國開始舉辦戛納電影節;這一年,意大利加入《反共產國際協定》,德意日三國軸心初步形成,納粹在歐洲風頭正盛,二戰爆發前的硝煙漸漸燃起。在動蕩紛繁的大時代下

《北郊1936年》:蹉跎歲月,萬事如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