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簡單地翻閱了下前輩們的觀感留言,想談談自己的一些見解。影片有點生澀難懂:一條主線(主角爭取傳記權),兩條副線(大作家的死因和男主角的命運改變)。說得簡單點,電影其實想說的就是-----一個人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就要勇于掙脫命運的束縛。命運可以改變。電影103--104分鐘內有解。(奧馬爾在課堂上要同學回去寫一篇論文:《德伯家的苔絲》中命運的作用。他最想告訴學生的是:莎士比亞作品中,人們總是無法與命運抗爭;而哈代的小說“苔絲”卻用命運做杠桿支點,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相信很多人都感覺電影很平淡,真的太平淡了!我看完也是這種感覺。不過,相信哥對這部電影的理解要比絕大多數人深入很多。
首先,大作家的死因,不知道有多少人看明白了?其實作家沒有死于自己的槍擊自殺,而是被自己的原配溺亡的。102分鐘有解
第二,有誰在努力掙脫自己命運的束縛?偶覺得有兩個人,一個是男主角(他最后選擇回到烏拉圭,回到作家情婦的身邊。因為愛,努力掙脫了);還有一個其實就是那個殺死自己老公的遺孀。作家老公不愛自己,跟情婦生了孩子

改編劇本的理所當然還是Merchant & Ivory的御用編劇,血緣復雜的老太太Ruth Prawer Jhabvala。老太太很淘氣,把原著里的好些小細節打亂了,反寫了,再把本是甲的戲份分配給乙。有個不甚成功的大的改動,不知為何老太太把原著中很重要的Caroline和Jules的故事前傳部分,也連帶著把Caroline姐姐去世,把紐約的房子留給妹妹的部分刪掉了,替之以引來無數影迷不滿的變賣珠寶拿錢走人情節;這個完全不合理的情節幾乎毀了整個故事,也許導演也知道這個問題,所以把結尾拍得分外簡短。原著的結束干干凈凈,豪不匆促,就像每個人物都是一只旋轉的陀螺,隨著時間的逝去和動力的損耗,兀自停下;而電影的結局,是老太太用手粗暴地摁停那些陀螺。可是老太太做這個本子的時候已經年近八旬,偶有失手我看完全可以理解。
電影還有兩處在我看來很大的硬傷,一是原著中Caroline和Arden幾十年的年齡差距其實對于故事能否成立很重要,但在電影里被大幅縮短;二是那座Ocho Rios原是座破敗的老房子,是這個乍暖還寒的故事的冷暗的背景,讓讀者本能地貼近故事中溢出的些許溫暖和光明

“終點之城”凱撒·博爾東領演,"it's omar!"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9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