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4 23:55
首映:2015-08-14(美國)
年代:2015
時長:84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3
觀看數:16251
來源網:三年影視
【美國情人】今晚我想活過來
電影只有84分鐘,扣掉開頭結尾也就80分鐘左右,前79分鐘我看得津津樂道,深怕下一秒就要遇到結局了,也一直忍住不去看進度條來隱瞞我的失落感,但是最后還是迎來結尾,失望了。
好可惜,雖然我不知道到底要以怎樣一個結尾才算是滿分或者優上,但是像這種治愈不管是劇情還是喜劇了,結尾都會讓人感覺大石落地,覺得特豁然開朗的感覺,可是這樣草率的電影就是讓我覺得毀了一部電影,但是介于前面真的很精彩,只減一顆星。
接下來說電影,不管是電影的畫面還是音樂,讓我想到《5 to 7》,我只是說音樂畫面而已并不是說劇情,因為這類片討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于“質感”,質感這東西很奇妙,對于電影來說你看了以后會覺得心情很好,當然清晰度和光線也是加深質感兩大利器,拋開了這些還有畫風。想想《One Day》、《斷線》、《Alex of Venice》等,這些電影在畫風上就已經能告訴你這部電影是啥顏色的了,當然用顏色來形容很奇怪,因為畫風的取決不也是調色嗎,One Day的藍和斷線的暗,一個憂郁一個繁瑣,但最終都被治愈,這很奇妙。(扯了好多。。。)
【是美國情人,還是美國女主人?】
「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在你開車旅行時,永遠都到達不了目的地,也希望永遠不結束?」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時候,「二十來歲,無所事事,以為自己是個作家。」你讀很多書,看很多電影,經常去看演出。你嘗試搞點大麻,跟異性勾搭,凡是跟離經叛道搭邊的事,你都想試一試。你暗搓搓地準備寫第一個短篇小說。
就好像電影里的翠西,十九歲,只身一人遠赴紐約市區上大學,參加各種文學課程,被身邊的同學孤立,好在結識一位志同道合的哥大男同學,互相交換作品的同時,也交換了些許曖昧的眼神。你們都向往進入莫比烏斯文學社,又都被拒絕了,好在你可以搭著他的車出去兜風。是的,你們很般配。但好景不長,他很快有了女友,不是你。
他嫉妒你的才華,不敢高攀。一定是這樣。
于是你難受了,談不上傷心欲絕,但青春期的眼淚總是太廉價。你得找個地方排遣情緒,不想獨自垂淚。于是你想起了她:布魯克,一個已經三十歲、未曾謀面的女人。她即將成為你的姐姐,因為你媽媽要跟她爸爸結婚。于是你撥她的電話,沒人接
在《美國情人》這部劇情電影里,各自的眼淚顯得更加真實。起先最打動我的是在一段有關“你有沒有想過要跟我在一起”的對話里,男孩兒說,我想要一個可以愛的而不是整天要追趕的人。女孩回應,我確實有時候覺得自己比別人都好都聰明。沒想到男孩憋了一會,轉身過來附和道,我有時候也覺得自己是個天才,希望可以直接快進到成名的那一天。
不知道自打什么時候開始,各種功成名就的故事就開始漫天紛飛。從最初還可以理解的“商業(財富)成功”,到現在已經不滿足于有錢,還要有名有形象
浪漫的積極,純真,瘋狂,悲觀。
一下子把人吸引住的氣質,一種現象,看不清現實,想要簡單但是不會被給予。
某種堅持,拼了命地想要抓住些東西,但到頭總是兩手空空。產生的原因,后頹廢一代,被新世界的經濟浪潮裹挾,精神氣質和時代錯位,并且再也不可能扭正。青春期的,神經大條的。與《心花路放》里袁泉飾演的文藝女青年不同,前者是不改的硬碰硬,后者是妥協。
父輩的觀念灌輸的不同。中國總還有一些傳統的婦德教育,中國還沒有真正的中產階級,社會的主要資源(包括觀念資源)還掌握在60后和70后手中,所以80后和90后追逐自由時遇到的阻力就顯得空前的巨大。
《美國情人》中的那對父母,他們是在社交網上認識彼此的。少了束縛,是種自由狀態,對女兒有一定影響。
這是電影里霍茜對于布魯克的評價。
布魯克涉獵廣泛,活力四射,看起來活成每個年輕人憧憬的樣子。
但她心里清楚,自己還是一事無成,漂泊于世。
她想要通過開餐館,在這個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位子。
但在影片后期,只是因為前男友的幾句話。布魯克就放棄了,已經已經籌備幾個月,馬上就要開張的餐廳。
最后布魯克決定去洛杉磯開始新一段的漂泊。
【美國情人】今晚我想活過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7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