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這部電影。
1. 它獨特的展現了戰爭中給人的影響,或說無影響。冒著轟炸,女主角還是小跑著走在大街上,一路坐地鐵,下巴士,趟著廢墟去面試工作。在轟炸中,女主拎著鋪蓋坐在防空洞里讀賀卡,戰爭中人們一樣在互致節日問候。男主在轟炸聲中,調響了音樂連夜編劇寫稿。女主的男朋友在轟炸中,水都切斷了的情況下,還在要求女主像傳統女人一樣做他身后的女人。一般戰爭題材,人們會描寫戰爭的帶給人們的極端環境。這個劇讓人在戰爭的背景下仍然盡力過著正常的生活,不是怨天尤人 (除了老明星抱怨),更凸顯人們的勇敢和堅韌。
2. 女性主義的主題思想表現的入情入理,不招人反感。不唱高調,反而唱的擲地有聲。劇情是女主角被一步步逼到墻角,走上了經濟和精神雙雙獨立自強之路。故事起承轉合特別有值得琢磨的地方。
另一部描寫二戰期間女性堅韌,強大的影片, the league of their own, 就是一部同樣精彩的影片,80年代制作,而這部2017 年影片更加有深意和層次,讓人非常意外,開心。
3. 看過算這部兩部 Sam Claflin的電影了

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陰云籠罩下的英國,戰事不斷。倫敦上空,每天都有敵機侵擾。但比滿目瘡痍的倫敦更殘破的是,人民絕望的心。面對無常的生命,電影成了倫敦市民唯一的心靈慰藉,那時,倫敦電影院每周要接待3000萬人次。為了提振民心,資訊局電影部開始拍攝一些宣傳正能量的電影。
凱特琳就是在這個時候從威爾士來到倫敦的。
跟隨畫家男友埃利斯·科爾來到倫敦后不久,現實就給了凱特琳沉重一擊:房租在哪里?一日三餐在哪里?靠男友嗎?無名藝術家通常是窮困潦倒的代名詞,何況,又在戰時
【他們最好的】電影人的榮譽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9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