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5 05:52
首映:2013-08-29(威尼斯電影節) / 2013-10-23(法國)
年代:2013
時長:231分鐘
語言:德語
評分:8.6
觀看數:45219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另一個故鄉】Death eternal
好好活著 心愛的在故鄉的你
我將遷徙至遙遠的海那頭
進入到那陌生的國度
故鄉 好好活著
不要忘記我
朋友啊 不要那么快的忘記我
留在我身邊 我可愛的孩子
已到……
已到分別的時刻
故鄉 好好活著
不要忘記我
我不懂歷史,不懂電影,但佛琳切的歌聲好好聽。
《另一個故鄉》里有動人的情懷。
漫長的將近4個小時的電影,如同雙節假期頭三天水汽濃厚的烏云一般,裹挾著無盡的孤寂和黏滯的時間緩緩展開屬于另一個時空下的史詩,也映襯這清幽下的百無聊賴。伴著窗外久久不肯停下的大雨,進入那個質樸而深沉的德意志洪斯呂克地區,是雨中的愜意,也是雨中對「另一個故鄉」的沉溺。
19世紀的20至90年代,是德意志地區逐漸興起民族認同的黃金年代,1832年歌德完成了傾注了一生心血的《浮士德》,展現了理想的人生與社會的無盡向往
花火
《另一個故鄉》影評
電影的第一個鏡頭就是雅各布的關于印第安人的書被父親扔了出來。它奠定了全片的基調:在這樣一片殘酷的土地上,任何超越于農活的理想都毫無存在的理由,也沒有立足之地。
在影片中,轉瞬即逝的希望用色彩點綴出來,轉瞬即逝。全片近四個小時,充斥著生存的掙扎和對逃亡的渴望,期間夾雜著鄉愁和男女間細膩的情感,拍得相當詩意,甚至帶有一種濃濃的鄉愁。而最終的結局(柏林的博士找到雅庫布,而他的哥哥一家也最終在他鄉安定下來)似乎給了這樣一片殘酷的故土上的人們一個較為樂觀的對未來的展望。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關于過去的電影,是一段被埋沒的小村落里無名者的歷史。它展現了他們真實的生存狀態和生活面貌,最后還帶給了所有這一切一個藝術性的升華:它塑造了雅各布。雅各布理想主義式的對異鄉的情懷之于村里人向巴西不斷地逃亡,配以作為副線條的對普魯士政權的反抗,隱約間形成了一種向外的力量——一種對自由的渴求。在類似這樣的小村落,有很多人(如雅各布)
由電影名字、主人公記日記的行為、主人公在家鄉的困頓生活、主人公對穿越大西洋前往巴西的向往,我很自然地想到梭羅在《瓦爾登湖》開篇“簡樸生活”一章中以開宗明義的方式陳述的觀念:
“除了交代聽聞來的別人的生活,也要簡單而誠懇地談談自己的生活,一如從遠方給自己的親人所寄之信中會講的那些事。如果一個人活得真誠,在我看來,那必定是在一塊遙遠的土地上。”
#NZIFF# 最近總聽逼格這詞,連韓少的新片都成了提升指數的利器。要我說,如果真想高性價比的惡補逼格,Die andere Heimat一定是好藥(看到沒,名字不能提中文譯名另一個故鄉,或者英文譯名Home from Home)。4小時黑白片,德語英字,幕間休息再去點杯紅酒,這簡直甩開同伴幾條街啊。
(最近發現好像豆瓣一定都要有個2逼的標題和逗逼的開頭)
好了,裝模作樣點。
4小時的電影確實是長,但這部卻不能不這樣。電影不是再講一個故事,而是在重建19世紀中葉德國的一個村莊和與之相關的一切。婚禮、葬禮、聚會、進餐;打鐵、種土豆、摘葡萄、釘馬掌... 所有的細節都帶我們回到了一百多年前。勞作的辛苦和氣候的嚴酷是移民新世界的背景。
Jacob,鐵匠的兒子,從不想著用心學習打鐵種地,卻無時無刻不抱著書本。從書里他了解到了遠方的新大陸,學會了印第安人的語言,自然的夢想也就是上路,上路去遠方。也因為讀書和夢想,他認識Henriette這美麗的姑娘。命運的吊詭讓他的哥哥娶了Henriette并最終去了巴西。Jacob留了下來,卻從未把自己的夢想拋棄
【另一個故鄉】Death eternal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