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25 15:09
首映:2013-06-03
年代:2013
時長:100分鐘
語言:匈牙利語
評分:7.8
觀看數:38048
來源網:三年影視
《惡童日記》地獄中的少年
兩個懵懂的少年如同剛剛融化的鐵水,社會這個模子把他們鑄成一把尖刀,最終刺穿社會的身體。戰爭的殘酷在于讓人赤裸裸的接受赤裸裸的人性的鞭打。當我看到兩個孩子在分離時把日記傳來傳去,我感動了。
前段時間剛剛看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張震也是一把尖刀,可惜這把尖刀的模子不是社會,社會不認識他,最終注定為社會所殺。
失敗的最終是我們自己。
所謂的孩子視角,不過是孩子用純粹且單一的對錯觀來清晰地判斷這個世界,要么判斷,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要么從不曾去判斷。
他們不用太復雜,卻也足夠特立獨行到難以分析,而其本質卻是純粹的。
輪廓清晰,身材細挑,頭發是棕黑的,嘴唇是深紅的,眼睛細長,眼睫打下深邃的陰影,像雪地里的野狼崽。
帶著一種最早被賦予的優雅,讀書寫字,可以讀一整本《圣經》,可以寫得整齊而標準,
又隨著野蠻的生長環境變得粗魯和骯臟,指甲里都是泥溝,身上是抓痕般的黑印,衣服的白絮里也可以染上污垢。
尋常,除了生死,都不是個事。對于戰爭而言,生死是尋常,活著全是羈絆。《惡童日記》,匈牙利作家雅各塔在1986年寫成,通過雙胞胎的口吻口述二戰時童年噩夢般的成長。間中,多有作者和哥哥在戰時被家人從瑞士送往匈牙利避亂的童年生活映射。該書于2013年亦即雅各塔離世兩周年之際改編成電影。導演楊洛·薩斯采取以日記繪本特效迅速翻頁貫穿始終,故事劇情和演員的表演皆遵循原作冷靜、凌厲的特征展開,全片壓抑至極又且細致絕倫。
開篇,戰事已至,一家人其樂融融作別,父母商議,將雙胞胎送走。軍官爸爸在他們床邊送出空白日記本作為臨別兒子們的禮物,囑示在他離開以后他們依然在一起,在一起的方式,是在本上寫日記。SO,未來發生的大小瑣事,只要是真實的,都要記下來。媽媽說:“只有你們是我的最愛,我永遠不會遺棄你們。”可是,他們卻被媽媽從城市一火車帶離窮鄉僻壤的地方——國界線附近的農村,那是雙胞胎從未知曉的外婆家。
外婆,看上去肥胖、笨拙并且邋遢的老婦人,被當地居民稱作巫婆,傳說因為她曾殺死了他們的外公
現在是23:05分,我看完了《惡童日記》
它是我看過的最殘忍的最冷冽的電影之一
電影講述的是戰爭背景下一對雙胞胎的見習。在外婆家躲避戰爭,在那個小鎮,他們真正學習的東西。他們將一切一切都記錄在日記中,那是一家團聚時父親給他們的。
他們聽母親的話,不放棄看書學習文字朗誦記憶,但同時他們為了忍受外婆的辱罵暴打鎮上人的暴打,他們互相毆打辱罵對方,學習忍耐。
他們看過《十誡》,可還是知道這個世界無人不殺生,他們以昆蟲練習,并將尸體排列。
他們害怕自己像逃兵那樣被餓死,練習絕食。
把在城市生活的一對六七歲的雙胞胎兄弟放到戰時的村子里,會發生什么呢?
外婆和其他的人對他們不是打就是罵,于是他們開始互相辱罵毆打,來練習對于打罵的忍受力;
看到一個逃兵餓死,他們開始練習忍受饑餓。
沒有人來給他們道德教育,雖然學習圣經,他們也不能遵守十誡中的‘不可殺人’,因為他們看到現實中存在太多殺人事件,他們開始殺昆蟲,殺雞,到差點殺掉一個女人(我對于這件事是認同的,因為這個反猶情緒強烈的女人,導致了曾幫過兩兄弟的猶太鞋匠的死亡)。
整個環境就像地獄,死亡不斷的發生著
寫在前面:
我是一個淺薄的讀者 我喜歡看影評超過電影本身 這部電影也是因為單讀的推薦
甚至有段時間,我只看評分很低的電影 因為那讓我不會在看完一部電影后有像現在一樣無法抒發的百感交集
所謂影評:
電影伴隨著淡漠的音樂和兩個身影結束 我內心在吶喊 ‘停下 別走 為什么不在一起 死也要死在一起不是嗎 不能分開 不要走’
大概這就是父親在開頭說的 “沒有人可以依靠著對方生活” 這句奠定了他們一起成長 最后分開
故事是戰爭開始,父親認為雙胞胎太容易辨認而要將他們分開,母親不同意便將他們送往從未謀面的鄉下外婆家。
外婆外面的人叫她‘老巫婆’ 她兇狠無比叫雙胞胎狗崽子 外面的人說她毒死了自己的丈夫 而我認為的是 外婆毒死自己的丈夫是為了活和錢 但有一點不容置疑 她是愛的 她愛外公 愛沒戰爭曾經的生活 那句‘這曾經是我最愛的廚房’ 在那個臟亂不堪的廚房里 也有曾經。
后來 他們在那里學習如何自如的忍受痛苦,學習如何在戰爭中生存
《惡童日記》地獄中的少年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8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