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7 15:32
首映:2007-11-21(美國)
年代:2007
時長:135分鐘(美國)
語言:英語
評分:7.9
觀看數:54963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我不在那兒》感覺Bob Dylan
1.never trust a cop in a raincoat.
2.beware of enthusiasm and of love.each is temporary and quick to sway.
3.when asked if you care about the world's problems,look deep into the eyes of he who asks.he will not ask you again.
4.never give your real name.
5.if ever told to look at yourself,never look.
6.never say or do anything the person standing in front of you cannot understand.
7.never create anything.it will be misinterpreted.it will chain you and follow you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and it will never change.
看片之前,like a rolling stone是我聽過的唯一一首Bob Dylan的歌。
起初是因為Bale,當然還有女王助陣,后來發現還有希斯萊杰都是驚喜。黑人小孩扮演的wood是個亮點。貝爾(飾Jack Rollins)的表演一樣不著痕跡,雖然我不能說他很像迪倫本人,但是靈魂里的自由精神和對生活本身嚴肅性的不屑是徹底表現出來了。凱特布蘭切特(飾Jude)女扮男,我認為外型上是非常酷似那時的迪倫。唯一的遺憾是一旦識破了這是凱特本人之后,她的個人logo就太強烈了,揮之不去,總覺得是個女孩,只不過是個酷女孩。希斯萊杰扮演的Robbie從頭到尾就是個好萊塢浪子的樣子,完全沒有讓我看到迪倫的影子,可是我喜歡這段故事,他和法國女畫家的那段故事,整個影片里這一段是迪倫最脫離音樂創作者和歌手身份的故事,他在那里,就是一個普通的男人而已,有孩子氣的時候,有男人的弱點,很生活。
1956年 艾倫.金斯博格出版長詩《嚎叫》
1957年 杰克.凱魯亞克出版《在路上》
1959年 威廉.巴勒斯出版札記《赤裸的午餐》
1962年 美國反戰運動開始
1963年 肯尼迪遇刺
我對鮑伯迪倫不甚了解,有一本分別介紹他與披頭士的雙封面圖書(兩者各為封面),也是翻翻就忘了,這并不影響我看關于他的電影。事實證明,這部人物傳記式電影絕不需要你對迪倫本人有多少認識,你只要跟著時而黑白,時而彩色畫面的感覺走就行;電影徹底地將迪倫分解得七零八落,大玩結解構主義,你可以把它看作是5、6個互不相干的人組成的拼貼故事,只是恐怕迪倫他老人家自己都會說:“It is somebody else,not me.”
我不知道原來凱特布蘭切特更適合做一個男人。她燙卷毛、穿細窄褲、戴蒼蠅鏡,這是化妝師的功勞;可是她模仿迪倫時不時搓搓鼻翼,微縮肩膀,哦,還有她在片中初次登場,上舞臺拿話筒吼叫的范兒,將過去或纖弱敏感,或高貴嫵媚的女性形象統統顛覆。盡管她是女人,卻是最接近迪倫為大眾熟知的歌星身份的一個。布蘭切特演的這一段同樣含有大量的虛幻成份(像搖滾一樣電影),但借助鮑伯之口,更為諷喻和抨擊現實。而希斯萊杰演的那段,純然是迪倫的羅曼史,可以把它當作有些傷感的戀愛小說。李察爾基那段,則是老來歸隱田園
《我不在那兒》感覺Bob Dylan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2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