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6-27 05:52
首映:2019-06-18(中國大陸)
年代:2019
時長:98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8.1
觀看數:8622
來源網:三年片在線
出品精良!大河唱:大河余波裊裊,古今余情繚繞
花兒,道情皮影,秦腔、三弦說書,電影把黃河流域原汁原味的傳統民俗展現在眼前。邊修皮影邊呢喃著“皮影要滅、皮影要滅”,讓人唏噓;在上海表演皮影,語言的隔閡,讓孩子們只稀奇的張望著;看秦腔表演的觀眾,大部分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通訊技術發達的今天,花兒還有幾人在山上唱?連老馬都轉到了直播平臺。傳統民俗有待挖掘和傳承,都得有人去做這個事,通過蘇陽的音樂,讓我們窺見了這種口口相傳的曲風的一角。
當我騎著自行車,聽著蘇陽的《賢良》、《珍珠卷簾》、《八寶塬令——下夜川》這些來自西北的音樂穿過長安街時,我覺得自己是那么渺小。
我們每個人都很渺小。這是我看完《大河唱》最直接的感受。
《大河唱》是一部音樂紀錄電影,沿黃河出發,從源頭無人區到入海口,歷時三年,跨越70萬公里,拍攝素材1600小時,記錄了從黃河邊上走出來的音樂人蘇陽和四位固守土地的民間藝人的基本生活。
他們是陜北說書人劉世凱、花兒歌手馬風山、百年皮影班班主魏宗富、民營秦腔劇團團長張進來。
一時語塞。攝影、剪輯、聲畫關系、初心都得先贊一下。
說實話,剛開始看的時候覺得城市和鄉村的對比極其強烈——城市里是擁擠的地鐵站、馬不停蹄的奔波和停不下來的塔式起重機;鄉村是廣袤的黃土地,閑適安靜的生活和徐徐轉動的風力發電機。當時心想如果僅僅如此可就太不得勁兒了。
看到后來才發現,那句快被說爛的話說得真好—“不管在哪里都會焦慮”。
身處城市沒什么優越,我們并不比鄉村高級—劉老師冬天惹上的寒疾久不能愈
表面上柔軟和諧的《大河唱》處處都暗涌著宿命般悲涼的“對抗”。
藍天綠野的山坡上,馬鳳山的“花兒”酸情有趣,可他出身阿訇之家,家族容不下他這么個“不務正業”的愛好。魏宗富帶著他的皮影去了魔都上海,分隔幕布前后的魏宗富和孩子們像是兩個世界,涇渭分明。蘇陽的搖滾取材民族,同時面臨著自我表達和傳統民俗的交融與取舍。
每個時代總會有一些居留在分界線上的人兒,他們取經上一代,點化下一代。蘇陽以及導演柯永權便都是這樣的人
鄉土、城市、變遷、詩歌:這部電影像生活一般無法概括,像生命一般無常、漂泊又妙麗多姿
《大河唱》有太多可說的地方了,導致幾乎每個寫作者的第一句話都是,“我想了很久,改了又刪,還是無法概括這部電影”。整部電影在緩緩地鋪陳著每個說不盡的主題:黃河、地景、家園、城市、變遷、生死……
對于這樣一條具備風格化審美、故事深廣、音樂呼之欲出的河流,一部表達既意象、又具象,刻畫既全局、又具體,又視覺藝術化又有人類學底色的音樂紀錄片電影
這部紀錄片很棒耶,讓人了解部分中國民樂現在狀況的紀錄片。
聲音在電影起到很大作用,一是表達民樂的美,二是表達矛盾,如蘇陽在做音樂,背景是普通工作者高喊“努力賺錢”,做音樂和賺錢的矛盾。
而電影以蘇陽——一個中國民樂和西洋樂融合者為主線,看被他融合曲風的秦腔老張者、花兒老馬、說書老劉、皮影老魏的部分生活。
其中皮影老魏說“不教下一代,皮影糊不了口。”反映像皮影等民間藝術不賺錢。為了改善這情況花兒老馬等藝術家通過快手直播演出,增加宣傳方式,增加知名度。
然后,畫面也好美
出品精良!大河唱:大河余波裊裊,古今余情繚繞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9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