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影片之前,我以為回歸之路更多的是指教練回歸籃球場,但實際上,隱喻的回歸是重新找回自己。
故事的主人公和妻子原本有一段美好的婚姻,但是由于兒子有腫瘤,且長期化療后最終還是失去了生命,從此主人公就開始買醉,并且也出現了情緒上的不穩定,最終讓這段婚姻走向了末路。
他每天做一些短工,下了班之后就去鎮里的酒吧買醉,日復一日,毫無變化。有一天他曾經上學的高中找到了他,想讓其擔任學校籃球隊的主教練,原本他是想拒絕的,但是最終他還是選擇了接受這個重任。
所以很多時候

《回歸之路》一部關于戒酒重生的電影,也是為在生活中正在戒酒的“本·阿弗萊克”量身打造的一部電影(好羨慕,拍個電影就是幫助戒酒),雖然影片整體很平但是內心卻完全被揉得細碎,這應該就是徹底感同身受的原因,因為自己正在經歷著戒酒這件萬分痛苦且折磨人的過程,所以非常理解主人公為何成為當下的原因:酒齡已經整整20年了,少年的酒喝的是莽撞喝的是沖動喝的是自信,雖然都是盲目的但是不害怕犯錯,年齡就是敢于犯錯的理由;青年的酒喝的是情誼喝的是面子喝的是膽量

(全文有大量《歸來之路》劇透)
3月,本·阿弗萊克新片《回歸之路》在北美上映,大部分影評人都給予了中肯的好評。本片由《勇士》、《會計刺客》導演加文·歐康諾執導,大本在片中飾演了一名曾經風光的籃球員,人到中年的他因為酗酒而生活頹廢。但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受邀回到自己的母校執教籃球隊,因此決定洗心革面,走上了“回歸之路”。
媒體主要贊揚了大本此次的表演很好地捕捉到了這個人物的多面性,將這個人物脆弱的一面展現給了觀眾。
在觀看《回歸之路》的過程中

我們似乎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故事套路,一個陌生人突然闖入一些人的生活,那些人驚訝,不安,他們之間通常會有沖突,但是最后大部分都以煽情的和解作為結局,皆大歡喜。而這部榮獲2003年金獅獎的俄羅斯影片《回歸》卻以一種悲劇的形式表現了一個陌生人闖入平靜生活的故事,以一種令人惆悵的劇情讓人久久無法平靜。
其實,片子的陌生人并不“陌生”,安德烈和伊萬兄弟倆突然面對出走十二年的父親的回歸,而此時的兄弟倆都還是孩子,與父親過早同時過長時間的分離使父親成了陌生人

電影是6分的劇本,7分的導演,8分的感染力,本老師是10分的真誠『試問哪個叛逆少年看了這部悲傷的Affleck(劃掉)中年人內心大起底不想真心實意喊本老師一聲爸爸dbq』(并沒有這樣的叛逆少年)。
一直都沒有感覺本老師是面癱(明明黑Matty黑兒子的時候表情可多可自然了),但是別人總講面癱本面癱本,如果把這當個事,再仔細觀察本老師表演的時候,就會發現確實偶有跳戲。但是,本老師這次的表演有一種真實的生動,這種生動是人沒辦法模仿的

“回歸之路”艾爾·馬德里加爾新作,這就是人生之路, 不是體育勵志片那么簡單。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