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27 02:44
首映:2017-01-18(法國)
年代:2017
時長:110分鐘
語言:法語,德語,意第緒語
評分:8.3
觀看數:92783
來源網:三年影院
“一袋彈子”睿智的猶太父親
沒想到法國兒童,同樣是是玩彈珠,而且支撐了一個苦難的童年!
二戰題材電影,剛剛看過“波斯語者”,又看了這部“一袋彈珠”,同樣是兒童、青年人的視角,同樣是真實故事改編,同樣令人回味反思。
一家人為了躲避希特勒對猶太人的迫害,分批逃離巴黎,最小的哥倆一起,經歷各種磨難最終回到巴黎,一家團圓(爸爸不在了)。遇到很多好人,也最后回饋了幫助他們的人。
為什么選彈珠這個象征,一個是童心折射,另一個是代表星星,當一個人離去天上就回出現一個星星。最終爸爸的離去,就好像那個彈珠
(芷寧寫于2017年7月10日)
2017年的影片《一袋彈子(Un sac de billes)》,大約是法國著名作家約瑟夫·若福的自傳小說《彈子袋》第二次被搬上銀幕。第一次改編版本于1975年公映,早先的這部還有一個譯名,叫做《苦難的童年》,似乎有將原著氣質帶偏的嫌疑。
處于戰爭期的人們,很難不苦難。對童孩而言,他們原本可以嬉鬧玩耍的生活被徹底打碎,他們上一秒或許還在天真爛漫地撒歡玩樂,下一秒就猝不及防地跌進了或顛沛流離或生離死別的境地,有的甚至對戰爭究竟是什么還懵懵懂懂之時,就失去了生命。
面對苦難,約瑟夫·若福的創作態度似乎是相對積極的,他在《彈子袋》一書的前言中有這樣的話——“這本書不是歷史學家的著作。它是我對十歲那年的童年的回憶,講述我在法國被占領期間的歷險生活。三十年過去了(作家生于1931年),記憶和忘卻一樣能夠改變一些故事細節,但主要的東西是記憶猶新的:它的真實性、它的親切感、它的詼諧和驚慌所在,無一處不歷歷在目。”
看罷最新影版《一袋彈子》
給三星可能是因為劇情框架太容易找,但是這個立意是偉大的,同樣驚心的鏡頭的確讓人驚心。
這部電影是一部反應戰爭殘酷的電影,只不過這部電影視角較為獨特,他是從幾個年輕人,或者說是童年視角來展示這個世界的。
這也就是全片比較殘酷的地方,明明到了無拘無束,談情說愛,充滿夢想的年齡,可是他們卻要四處逃命,逃避,德國對猶太人的追捕和屠殺。
所以整個故事線的設計有點像是公路片的感覺,逃亡,趣事 殘酷,別離。
同樣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線索,那個就是關于父愛和成長。
年輕人:正是愛玩的年齡
1、一袋彈珠(Un sac de billes,2017)堅守每個場景都有孩子在場。孩子,在這個電影中肩負重責,一是真實事件發生時主人翁年齡,二是導演處理審美與歷史問題時的藝術手法,三是現實世界的一面折射鏡(在法律限制猶太人將六芒星縫在左胸口識別的隔天,孩子在校門口相遇,高盧孩子不客氣的一番言論來自哪呢?政府宣傳、報章小道,或者,爸媽昨晚餐桌上的談論)。
2、故事中的三次反覆原則,這裡有個例子(圖2)。首先,孩子擋住猶太人執業的標籤,戲弄德國軍官。再則
“一袋彈子”睿智的猶太父親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3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