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瀛《北京三部曲》的第三部,也是先看的一部,力道很足,原汁原味的京腔,聽得我是笑不攏嘴。全片無論是背景還是角色,絲毫沒有表演痕跡,看著片頭的三個名字“韓三平、王中軍、王中磊”,很難想象,他們也要有如此原色的一面。
片子應該是99年的,片頭的廣播里面提到了輪子功,里面的公安還沒有換鐵灰制服,99年的北京那時候感覺還是蠻前衛的了,現在看起來,仿佛遠遠不止相隔12年這么短的距離,北京變化太快了,靈魂的行走根本跟不上這個速度。內心只有焦慮,人要么居高臨下俯視周邊P民,要么墮落,要么憤怒。夏日暖洋洋?這種暖都是煎熬煎出來的,而且還是地溝油。

粗糲的鏡頭,濃厚的市井味兒夾雜著導演對于女性的關懷。
出租車穿梭在九十年代老北京的大街小巷,鏡頭掃過街頭時髦的廣告,各種名牌商鋪以及燈紅酒綠的夜店;拂過一座座正在拔地而起的高樓,一直伴隨著的畫內音,廣播廣告(瘦身變美廣告,護膚廣告,艾滋病防御,金錢與地位的美國大亨廣播……),出租車公司股份制,各種社會的轉型,時代的變遷讓北京這個大都市跟隨時代與資本越來越物質化和現代化。
轉型時代的北京,人也一樣,感情、婚姻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變成一種快消品

作為寧瀛導演“北京三部曲”的終篇,由隆冬挪到盛夏,從“北京的父輩”走向“北京的兒子們”,《夏日暖洋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這次重看有個特別的感受,影片對于生活內容的敏銳觀察,后半程如此強烈的失控狀態,那份單純、直接、徹底的情緒釋放,都能讓我想起另一部叫做《大象席地而坐》的電影。繼而發現,影片結尾處的那首《夜》,也被婁燁收進了新作《風中有朵雨做的云》。
幾部電影都有相同的表達欲望和魔幻色彩,影像生猛,河出伏流。
《夏日暖洋洋》是一部符號性很強的現實主義作品

看了影評,和站臺是一個類型的,在大時代下,一個人的遭遇和心路。
剛開始的時候,我很奇怪為什么開出租車感覺這么光榮呢?還有德子對自己車的驕傲,看影評原來在那個年代,出租車司機的地位是很高的,我喜歡最后一段在高檔餐廳的迷茫感,周圍是一群陌生的比自己優秀的人,自己仿佛陷入了一種陷阱,在等待著獵人的捕殺,而且和德子說的話,說自己什么高檔地方都去過正好對比,社會地位一落千丈,崔健有一首歌新長征路上的搖滾里面有一句,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變化快,真的挺形象的

Charles Acland在其編著的Residual Media(《剩余媒介》)一書中指出:在這個將進步和變革置于一切之上的時代,闡述過去或剩余(the residual)的存在可能會令人困惑和恐懼。他提到,人類在步入飛速發展的摩登時代后,便似乎產生了對新(the new)的癡迷;人們往往目標清晰地朝著新事物進發,否則就好像迷失了方向。
現代化過程持續帶來建筑的更新和城市空間的變化

夏日暖洋洋——一部被時代拋棄的小人物的悲歌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5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