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山惡水]
十五歲的霍利(Holly)與二十五歲的基特(Kit)相戀,影片開頭鋪墊的是浪漫輕快的西部青春文藝片,Kit與Holly對愛情充滿了幻想,holly認為最快樂的日子就是和Kit放熱氣球,這也是本片為數不多的、對這兩位年輕人浪漫戀愛的描寫。
而直到Kit殺死了holly的父親,holly也還認為能和真心愛人度過一周,遠比孤寂中生活數年要快樂。兩人在逃亡過程中,于森林的樹干上筑起小屋,他們在自然的一年四季中閱讀書籍,赤腳于原野翩翩起舞,過上了與世隔絕的原始生活,二人大有婦唱夫隨,舉案齊眉的和諧。然而

其實說實話,電影并沒有讓我很沉浸進去,感覺自己的情緒只是浮在面上。
可是回頭想想,竟覺得有好幾個地方,都隱隱覺得很美好/很可惜。
喜歡他們在樹林里的那一段,樹屋,自給自足,就像一個世外桃源,特別希望懸賞獵人不要來,一下子就打破了平靜;Kit打死Holly爸爸的時候,感覺特別可惜;看見Kit打死農場上的朋友時,感覺到了他的無奈,但也覺得他不得不打。有意思的是,這種“不得不”的揪心感覺,馬上被Kit看起來隨意的態度所掩蓋。
這部電影整個的調調就是這樣,緩緩的。兩個角色也是不太把情緒寫在臉上,淡淡地。盡管有很多暴力和追逐,卻一點也感覺不到緊迫感。最緊張的地方可能就是Holly的爸爸背打死之后,可以感覺到Holly的糾結選擇。整部電影的敘事感覺緩緩的,像Kit一樣隨意,像一首田園散文詩。
喜歡他們在打死爸爸之前,在樹林里,兩個人坐在河邊,像一幅油畫;在最后的油罐旁邊,Kit俯看Holly的時候,Holly的POV鏡頭應該是一個電影經典,似乎以前在哪里看過。整個再看一遍,發現里面很多鏡頭,尤其大景別

“亡命鴛鴦”并非美國黑色電影的新鮮題材。經典時期的《槍瘋》直接啟發了新好萊塢的發軔之作《雌雄大盜》,而泰倫斯·馬利克在處女作《惡土》中,則借片尾字幕感謝了阿瑟·佩恩。
影片伊始,茜茜·斯派克飾演的霍莉喃喃自語,“從未想到小鎮故事會在蒙大拿的惡土中收尾。”誠然,影片標題的字面意義即為蒙大拿的地理環境,然而那片土地,又未嘗不是霍莉內心世界的投射。
她的命運,從與吉特的邂逅開始改變。這個酷似詹姆斯·迪恩的男孩令她深深迷戀,全然不顧他身上宛如定時炸彈般的危險特質

我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分了兩天看完,因為敘事太過平淡,明明是一個半小時的電影,但是審美疲勞卻一直都在提前到來。
這種公路電影本身就伴隨著冗長的劇情,如何解決這個讓觀眾疲憊的問題本身就是個大問題,同樣是犯罪題材,特別容易拿來和1993年的《完美的世界》作比較(窮山惡水是1973年的),相差了20年,明顯《完美的世界》的劇情會更加具有商業性,也更符合我這種糙人愛看的類型。
其實在合理性和旁白而言,這個電影更加的符合了一定的詩意邏輯,兩個人的對白都很讓人摸不著頭腦

《窮山惡水》嘗試去理解一件不可理解之事,就是超現實主義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4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