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必須要說,《Carol》這部電影給了我太多錯覺。
好幾個月來,我一直以為《Carol》會是一部大規模上映的影片,可當十一月乍到,我卻沒法在美國第八大城市找到任何會播放此《Carol》的影院。于是,這排片量又給了我第二個錯覺,這一定是部口碑很好但是觀眾很少的同性戀題材電影。
12月回到舊金山后,我順利在Landmark找到《Carol》。我只身前往電影院,在驚嘆影院滿座的同時還驚奇的發現在場的都是中老年人。
等不到電影,只好先拿小說來解渴。
原著是以作者Patricia Highsmith自己的故事為原型的,她在快30歲時,在紐約Bloomingdale's百貨公司的玩具區遇見了一位已婚婦女,并愛上了她。
原著雖是第三人稱,但基本是以Therese的視角寫的,內心描寫很豐富,用詞很美,不算艱澀,讀起來很流暢,很抓人,不忍釋卷。
讀的過程中不斷帶入Cate和Rooney,因此十分有畫面感,完全被帶入到故事之中,許多描寫太細膩,太真實,跟著Therese一起忐忑,也跟著她一起迷醉在Carol的冷漠與溫情之間,這些文字,慢慢地在我腦海中拍成電影。
原著中Therese是一個stage designer,但在改編劇本中變成了一個photographer,其實我覺得這樣反而更易于表達她作為Carol的暗戀者的角度。
Rooney和Cate絕對是Therese和Carol的不二人選,這點你看了小說就會明白這次的選角有多么完美。
書我還在讀,讀了大半了,書摘會陸續更,每晚都又期待故事,又不忍讀完它,到了該睡的時間還是不情愿放下,不斷安慰自己說“好東西值得等待”,才心不甘情不愿地關燈睡下。
【詳細劇透】(改了很多遍,每次重溫又加了新的東西,邏輯可能有些混亂,希望大家原諒)
10月27日,我獨自飛到了阿德萊德,看了《卡羅爾》最后一場電影節的點映。平息了一晚上激動的心情,整理了一下思緒,想把此刻的感受留下來一點。
1.關于電影對原著的修改
電影對于原著的修改大部分還是令我比較滿意的。比如 Therese的職業從舞臺設計師變成了攝影師;Therese第一次跟Carol產生聯系,不再是因為傻乎乎地寄了賀卡過去,而是因為Carol把手套忘在了柜臺;而Therese和 Carol互換的圣誕禮物,也從昂貴的手包 /刻著Therese 姓名首字母的旅行箱,變成了更有情調的唱片 /相機(及無數膠卷)。這些在某種程度了彌補的原著中對于兩人感情線索描述的缺失。
然而關于改動的地方,不滿的在于滑鐵盧告白段,基本全部刪掉,原著中 Carol淡定而溫柔的那句“ Don’t you know I love you? ” 多么經典,以及第二天早上那種欣喜的久久擁抱,全都沒有了。只保留了床戲的那一句, ”My angel, flung out of space” 。

在萬千Therese被撩而心花怒放的細節中,她做過一個刻意的主動動作。正是這個動作其實是非常讓Carol驚喜的,繼續她撩下去的決心,讓這段關系變得有來有去棋逢對手。

【卡羅爾】2015年,世間縱有Therese千萬,難尋Carol唯一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