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每每看到反面教材,總是會擔心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我是否也會喋喋不休是否給他人造成困擾?
由此聯想到日本的敬語“麻煩您了”,很有日本特色的一句話。日本人以麻煩他人為恥,一旦打擾到他人,會奉上禮物并且再三道歉。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時常默念一下“麻煩您了”,來更加體貼身邊的人吧。

據說,日本新深夜劇《孤獨的美食家》在網絡熱播后,很多看過的中國人十分唏噓:他娘的,這也叫美食家?!吃飽就滿足的豬玀。幾個上了年紀的姆媽老爹,更是連連感慨:日本人生活真不容易,一碗擔擔面吃的這么起勁。一時身上的民族自豪感熊熊燃燒,火光沖天。
在群眾心目中,能擔得起美食家的,至少也要吃過幾樣普通人沒吃過的珍貴食材,赴過幾次國宴級別的重要宴席,一頓飯下來買單的錢最好能讓一個工薪階層跳腳,吹胡子瞪眼喊:我做一個月竟然不夠人家吃一頓飯!那才能冠名叫做美食家。
關于中國籍美食家,最初印象來自于陸文夫的《美食家》,描寫一位名叫朱自治的蘇州老饕。他形容此人“吃了四十多年飯,從來就不是為填飽肚皮,而是為了吃點味道”。對一個愛吃又懂吃的人來說,最起碼“吃菜要吃心,吃魚要吃尾,吃蛋不吃黃,吃肉不吃肥”。因為朱先生吃得這么刁,搞得為他跑腿的高家兒子滿腔憤怒,發誓一定要割了這資本主義老尾巴。
而真正的美食家遠比小說更上層樓,打開唐魯孫先生的《中國吃》,奪目而出一道翠蓋魚翅:選用上品小排翅,發好,用雞湯文火清燉,…

一口氣看了兩季美食家,每一集都發自內心的感嘆,一定很好吃!好想也來一碗白飯配著那些菜,一起沉溺在美食里吧。
相比于 深夜食堂的小菜,美食家更注重食物本身,色澤、味道,當然如果食物就那么擺在那里是不夠吸引人的,所以就需要男主角來“告訴”我們那些食物到底有多好吃。比如烤肉吧,茲茲的冒著油的五花肉、牛肉還有搭配的各色蔬菜,卡茲卡茲的咬下去,視覺和聽覺的融合。我坐在電腦前就好像盯著大叔看一樣,好想說,來,讓我也吃一口吧。
大叔找的店都是小小的,不起眼的,就是這種小眾氣質卻有著一種獨特的吸引力。走進去,里面的食客都是知己,來杯小酒吧,食客A/B/C……總是勸說著,下酒菜都點了。記憶最深的是一家四川家庭料理。旁邊一桌的一對男女,推薦了泡菜魚,讓老板娘在蒜泥白肉剩下的湯汁里家一塊嫩豆腐。還有剛進門的客人引發全體點的土豆肉醬。吃到好吃的食物,忍不住要跟大家一起分享,問一句,好吃吧。
吃貨們的世界是幸福的,單純的。吃到好吃的就很開心,食物本身就是正能量啊!

EP01:烤雞肉串搭青椒+和風干燒飯
EP02.煮魚套餐(鱈魚)+洋式燉菜+滑菇味增湯+煮羊棲菜+芝麻伴菠菜
EP03.無湯擔擔面+煎餃+拌三絲
EP04.靜岡關東煮(雞蛋、蘿卜、半平、魚糕、煎豆腐及牛筋)+工藝茶
EP05.親子(雞肉雞蛋)蓋飯+炒烏冬+小豆湯
EP06.栗子大福+混合套餐(炸豬排&雞排飯)+蒜香里脊
EP07.炸肉餅+心動套餐(那不勒斯意面配漢堡肉)
EP08.一人烤肉(牛背肉、橫膈膜、牛小腸、卷心菜、成吉思汗烤肉、腌鱈魚胃和牛胸腺)
對我來說,生命已經沒什么意義可言了。但每每面對美食,就會想“什么意義不意義的,我要把這些全吃掉”。就像太宰治寫的,“我本想這個冬日就去死的,可最近拿到一套鼠灰色細條紋的麻質和服,是適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還是先活到夏天吧。”靠著美食,我可以短暫地拋開煩惱,活到明天、秋天、明年。苦逼工作之后,能有一碗湯水鮮美的面條,下班顛簸了一小時的公交之后,能有一碗帶有軟糯芋圓的糖水,周五結束一周工作,約上一頓過癮的肉食盛宴,火鍋、燒烤、炸雞、牛排,就是最好的犒勞和安慰。

我是被美食吸引過來的,看完之后反而覺得重點不在美食,而在孤獨和美食家。首先感嘆一下時代和國別的差異,五郎這種個人進口商在這個時代很難過下去了吧,有些懷念以前淘寶還能刷出很多這樣小而美的精品店的日子,好多現在已經找不到了。如果像五郎這樣社恐而敏感的人,在目前這個社會會承受很大的壓力,更別說做一個自由自在的貿易商了。
孤獨是他的生活態度,美食是治愈的方式,他享受這種在進食的時候像個國王一樣自由的滿足感,算是現代的解壓方式吧。劇中很多次遇到人生的迷惑或者不快時就會肚子餓
孤獨的美食家 第一季:2012推薦,一個人吃飯才是正經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78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