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6 20:18
首映:2006-04-06(中國香港)
年代:2006
時長:91分鐘 / 109
語言:粵語
評分:7.6
觀看數:38537
熱播指數:622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在電影院看伊莎貝拉
昏黃的夜,帶著淡淡憂傷的音樂,彭浩翔領著一個叫伊莎貝拉的單親媽媽,一個叫伊莎貝拉的混血演員還有一條叫伊莎貝拉的狗一起,低低地講述了一個溫情的故事。
不喜歡解剖式地結構這個電影,談論意識流、談論紅色的鏡頭,這樣的電影我們已經有過太多。
現年現月,我只想問問那些大導演們,可不可以,就這樣,給我們講個故事,講個我們聽得懂的故事,不要永遠只給我們一些大制作和鏡頭。
女生與男生
16,7歲的時候,你一定不懂愛情,不懂責任,可是男和女,有激情在,有愛在,于是有了孩子。男的逃避責任,想辦法整了三千塊,叫女生拿掉孩子,從此,默默消失。他其實不曾消失,他一直都在你周邊,因為澳門太小。
女生沒有出現過幾個鏡頭,只是她的聲音一直在溫婉地講述著過往,她和他的過往,她和她的過往。
女兒與爸爸
女兒的心里一直有個爸爸的影子,只是好奇怪她用那樣的方式去接近爸爸,她和爸爸上了床,她告訴她爸爸說“你沒有和我上過床,但你和我媽媽上過……”于是故事有了天翻地覆的轉變。
做女兒的只跟他要3000塊,就象當年3000塊拿掉孩子一樣,好奇怪
題記:
上海作家陳村說過:你做了,你就欠了。情感電影的內容故事不會太新鮮,就看導演以怎樣的方式播弄你的神經了。為七情六欲主宰的人們總是在天堂和地獄之間彷徨。
――――卡夫卡·陸(KavkaLu)
[img]http://bbs.dvdspring.com/UploadFile/2006-4/2006419104886211.jpg[/img]
本片以一個在澳門當司警的父親和混跡夜店的16歲女兒若即若離的關系開始,揭示了欲望本身對于道義的疑惑,這條無形的戒條兩邊埋藏著“戀父”的關鍵所在,而父親是司警的精神指向是男權世界的粗暴,他和女兒在夜店的繁瑣表白自己是導演暗喻男性形象的虛偽,正如電影里不知實情的父親將不知是他女兒的張碧欣逼到墻角詢問一樣,導演讓觀眾的心理也到達絕境,人的故事里道德約束是否慘白,怎樣的設計才是道義的底線。
導演將人類的敏感話題卻以看似懶散的方式表達出來,影片開始那個從屋檐下仰拍的鏡頭顯示著內心對于外界的不可顧測,而酒吧里慵懶的暖光充滿色情氣息,女孩第一個正面近景的鏡頭充滿了哀怨的氣息這和在一旁搭訕的馬振成成為對話
Isabella
之前沒有關注過多地介紹
只是聽說音樂很美
沒有失望
情節 音樂 拍攝手法
都是喜歡的類型
看后 來這里
發現評文比比皆是
呵呵
好的片子與差的片子總是不缺少影評的
我們可以在這里
肆無忌憚著自己的Isabella
陰天微雨的天氣
屏幕上兜兜轉轉的人事
羨慕著那只叫做伊莎貝拉的狗
做狗比做人容易
你可以把我扔出去
可以叫我做當當
隨便什么名字
她們都在深愛著我
我依然在草坪上 公園里 曬太陽 玩耍~
其實我喜歡這部電影,是從他們一起在路邊爆酒瓶開始的。你會發現其實生活處處是戲,爆酒瓶,非常暴烈的畫面,但是彭浩翔就是有辦法把它拍的溫情脈脈,即使你從中看出了男女的曖昧也不為過。
《伊莎貝拉》故事很單薄,但是導演拍的手法讓它不斷的豐富立體起來,經得起一遍遍的回味。看完你會忍不住一遍一遍在腦中回放那些不高尚但是讓你感動的橋段。
《伊莎貝拉》其實故事里是有洛麗塔情結在的,所以看的時候才會忽而被暴力后溫情感動,忽而又能感受到少女初戀的羞澀。
最后杜汶澤的的演技真的很到位,力度拿捏的很好,特別是最后的鏡頭里,他對著那個焚燒爐說:收東西了 全部收了 伊莎貝拉收東西了。那個畫面,在看完整部影片后再倒敘回這個鏡頭給你情感上再加一錘,恰到好處,如果這部戲有讓人欲罷不能的地方,就是這個鏡頭了,杜汶澤情緒控制的非常到位,道是無晴卻有晴。
上次在香港的時候,《伊莎貝拉》還在后期的最后階段,我有幸看到了trailer。那天在灣仔的某棟大樓里,隔著窗戶都能聽見樓下的車聲和人聲,拉上窗簾、關上燈,一個有點撕心裂肺的女聲從音箱里傳了出來,那個聲音瞬間劃出了一個圈,把我們和外面那個略顯疲憊的世界隔開了。
看完trailer,我突然喜歡上了粱洛詩,之前只覺得她是一個映在紙上的美人,而看到她纖細的身體游走在澳門頹廢的街道上,看到她細嫩的臉浮現在被雨水沖打的玻璃上,她突然有血有肉,讓人心疼。
所以,一直期待看到整部電影。
下午7點,小廳里坐滿了人,刺耳的片頭過去之后,電影終于開場。
酒吧里是曖昧的紅色,杜汶澤貼在梁洛詩的面前說:“你的眼睛很像我第一個女朋友,跟我走吧,去我那兒...”接著,一個故事踮著腳緩緩走來。一個邋遢的澳門私警,不斷帶各種女人回家,生活一塌糊涂;一個未成年少女,母親剛剛去世,唯一的一條狗也不見了;一個曾經叫伊莎貝拉的女人,獨自養大了女兒,一生默默愛著一個人。少女認定自己就是私警的女兒,認定就是他在17歲的時候丟下她的媽媽伊莎貝拉。
經朋友介紹知道了這部電影,據說得了柏林電影節音樂銀熊獎
今天看完,走的是文藝抒情路線,一個一開始就已經去世的女人的自言自語貫穿始終,她的打胎鏡頭被分成很多節分布在電影的始終,這是一條線索。另一條線索是馬振成和一個以為自己是她女兒的少女從相識到相處的過程。
故事是這樣的,馬振成和張碧欣是初戀戀人,張碧欣的媽媽為馬振成打過一次胎之后他們分了手,但是張碧欣的媽媽一直對馬難以釋懷。她和后來的男朋友生了張碧欣,一個人把她帶大。澳門很小,張碧欣小時候媽媽和她經常遇見馬振成,每次張母都故意躲開,這導致張碧欣認為馬振成就是她爸爸。馬振成是個司警,但是一直為黑社會工作,并且一直生活動蕩,不斷換女朋友,遇見自稱他女兒的張碧欣后,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居然像真的父女一樣。結局是他不肯跑路而主動進了監獄,張碧欣在外面等他出來。
這應該算是一個倫理片,馬和張雖然不是真的父女,但是年齡差不多是父女,而且張是馬初戀女友的女兒,他們的關系是介于父女和戀人之間的一種關系。我想看到最后我也無法將他們的感情定性
在電影院看伊莎貝拉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1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