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31 19:01
首映:2017-02-16(柏林電影節) / 2017-06-01(德國)
年代:2017
時長:100分鐘
語言:德語,俄語
評分:7.0
觀看數:42078
來源網:三年網
光芒漸逝的年代:“時間尺度。東德易幟十二年。然而他還是想探個究竟:十二年到底有多重?”
據德國作家歐根·魯格同名小說改編的影片《光芒漸逝的年代》,在有限的時長內對原著中陷入時代變遷的一個家庭四代人的故事做了節選,但重點依舊是那個合并的轉折年代。影片色調清寂中帶著些脆弱的濃烈,構圖考究,劇情臺詞寓意豐富,對老一代而言有種冰冷的悲涼感,仿佛一切都在不可挽留的消逝。片中老演員表演出色,如,布魯諾·甘茨爺爺演技依舊,以肢體和神情交代了太多的內涵。片尾人們埋葬的是那個曾經的女戰士,令人感慨的寓意。
起初被題材吸引。柏林墻倒塌前后發生在東德一個家庭的故事。小切口展現時代變遷的故事一向愛看,個體的復雜性可見微知著,窺見一個時代的真實。
情節亦充滿吸引力。從深秋清晨薄霧中的東德田園風光進入,將所有沖突濃縮在一次生日宴上,每個人物都飽滿鮮活,細節充滿隱喻,生活雖依然維持著體面,曖昧而不乏真摯的多元人物情感,卻是那個暮氣沉沉的年代里難得躍動的力量。
有形的柏林墻倒掉,無形的隔閡在27年后依然沒能徹底消弭。來自東德的導演,將視角重新聚焦回那段歷史,但他坦言
電影改編同名小說中的一個片段,聚焦于東德一位共產主義革命英雄九十歲生日宴時的人和事,勾勒出一幅反映民主德國垮臺前關于家庭和社會的蕓蕓眾生相,讓觀眾得以窺視那個特殊年代社會上層階級老中青三代對于國家對于自我對于未來所飽含的矛盾心理和復雜情感,并體味到導演對于逝去歲月的那種批判與緬懷、傷感與希望、愛與恨交織的曖昧態度。
這部電影平靜地講述著那個復雜的德國(東德)舊日,祖輩父輩們的奮斗、不恥、秘密與沉默,子輩們如何去理解、去感受和接下
原以為是一場家庭倫理戲,結果卻看了一部歷史縮影,小說共二十章,由獨立的片段拼接而成,七個人物七個視角,交替著敘述。而現如今活著的可能只有患有淋巴瘤的亞歷山大和認為他是個“狗屁蛋”的兒子馬庫斯了。
對于祖父威廉那個時代,東德正興起,祖父母身上那種莫名的對未來的憧憬和聽到黨的召喚后不乏奉獻的投入挺真摯的。這和處在同時代的中國也有很多在外面的人才回到這片土地建設新中國有異曲同工之妙。對這一代人后來的遭遇暫且不談,但最開始那種對祖國需要無私奉獻的精神,我仍舊是很尊敬的。
本屆德國電影節中,我最想看的一部電影,就是馬蒂導演的《光芒漸逝的年代》,恰好這部影片,昨晚被選為南京站放映的開幕影片。100分鐘看下來,感受頗深,寥寥數語,言說其中一二。
影片的劇情設定非常奇妙,時間和地點放在了1989年初秋的東柏林。熟悉德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這正是柏林墻被推倒、東德這個國家從地球上消失的前夜。導演借助于一個大家族的家長威廉·普維萊的90日生日聚會,來展現大廈將傾之前東德人的日常生活狀態。
作為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者和曾經創造出不朽功勛的革命英雄,威廉的生日聚會可謂非常盛大而熱鬧,國家行政學院院長、當地監獄長、秘密警察負責人等悉數到場,然而聚會中的種種景象和征兆,仿佛都指向了當時東德身處風雨飄搖之中、難以維系的狀態。威廉跟自己的太太夏洛特之間彼此嫌棄與敵視,他的兒子烏米澤與夫人伊琳娜之間也是貌合神離,父子兩人各自都有心儀的情人,跟自己的妻子可謂是同床異夢。威廉盡管仍然為自己的革命功績而驕傲,可他非常疼愛的孫子薩沙偏偏在這個時候,叛逃去了德國
光芒漸逝的年代:“時間尺度。東德易幟十二年。然而他還是想探個究竟:十二年到底有多重?”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6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