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於金翅雀(The Goldfinch,2019)這樣劇情線岔出而撩亂耳目的電影,最好先擱置關於這幅畫的象徵與作用,回歸主題:自我追尋。我會這樣去看:這是一則主人公亟欲擺脫原生家庭所給予的身分限制,投入另一種身分與生活,導致自我迷失的故事。男主角在父親遠離及母親過世之後,迎來了一次投入一個資產高端家庭的機會,當警政單位與社工詢問他時,他選擇了投靠這個家庭。隨著劇情開展,我們看到他如何欣悅的期待寄宿家庭宣布領養,雖然隨後命運稍微捉弄了他一會兒,但是他又回來,作成了這個家庭的女婿

掃了一眼豆瓣評分驚了。只能說句“蘿卜青菜各有所愛”吧,華盛頓郵報我還給了4星呢。
早在三年之前就看完了原著——唐娜·塔特著名的“十年磨一劍”普利策獎作品。我是很吃這種“虛構+藝術”的配置的,更不要說法布里蒂烏斯的《金翅雀》是在我心中排名第二的最喜歡的油畫作品。上周四晚上在班上同學家參加Spotlight screening的時候就在一起狂議這個片子(沒想到艾寶這么喜歡看片子,有共同語言了!和同學們一起聊片子的感覺真的是太爽了)。種種因素加持

沒有看過原著小說,所以就沒有對影片抱有很高的期望。大概也因此覺得影片拍得很不錯吧。
所以這篇影評也不是什么值得認真看的東西,畢竟連原著都沒讀過。
個人認為這是一部講述一個人如何從過去的枷鎖中掙脫出來尋找幸福的故事。《金翅雀》這幅畫作就是主人公少年時代生活枷鎖的意象。《金翅雀》原畫中可以清楚地看見那只鳥是被鎖鏈束縛著的。于此對應的是影片海報中的少年主人公赤裸上身躍身跳入泳池中的形象。像不像一只展翅的鳥?而且與畫作中的鳥相同,海報中的少年在圖中占據偏右的位置。至此

上周終于看了電影《金翅雀》。看完覺得,電影沒有評分表現的糟糕。書本已經在搬家中丟失。情節和引用只能憑借記憶。
先說說妮可·基德曼飾演Mrs. Barbour。妮可在預告片里出現時,我以為她是Theo的母親,當知道是Mrs. Barbour的時候,心中覺得有點不適,卻說不出來原由。也許,妮可在我心中總是要演女神的。Theo的母親算得上,Park Avenue上的Mrs. Barbour不是。這甚至一度讓我失去了觀看電影版的興趣。然而,我喜歡上了她對前期Mr. Barour的演繹:矜持,理解,懂得分寸,但是讓人能感到

單從電影角度考量,6分;鑒于蘊涵的澎湃情感,雖然沒有很好的被電影發泄/表達出來,7分。
我覺得導演是想把普利策拍成奧斯卡,票房慘敗起碼說明了觀眾不太喜歡這種剪輯,你把故事講好了還行,問題是故事講的一般,到片尾的時候我一直在擔心進度條不夠用。

兩個半小時的電影,如果電影好看的話,是不會覺得很長的,但我在看電影國產里,看了好幾次還剩多久。本來以為重點是關注一個經歷博物館恐怖爆炸事件的男孩身上,結果發現博物館里的那副《金翅雀》的畫才是重點。結果導致了,本來最有看點的男孩,卻成了畫的的講述者。而關于畫的事情,又沒有講的那么深。其實男孩的經歷,是一個很能引起觀眾興趣的點。本來有一個還算不錯的家庭,雖然爸爸不怎么樣,但有一個很愛他的媽媽。但突然的恐怖襲擊,讓這個男孩失去了親人,同時不靠譜的父親,也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回來

金翅雀:2019佳片有約,“Man is born free but everywhere he is in chains"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4416.html